疫苗世代新挑戰──免疫衰退、疫情再現與策略

文章發表:2018/05/18

黃浥暐

壹、新訊快遞*

流行性腮腺炎曾經是一種普遍的兒童疾病,但在1967年疫苗問世後,在美國已幾乎絕跡。然而,在進入21世紀之後,此疾病卻在美國大學校園內捲土重來,陸續造成數百次的疫情暴發。由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執行的一項新研究揭露了可能原因:腮腺炎疫苗的功效或許將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透過1967~2008年間在歐美地區執行的疫苗有效性研究數據,估計出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時效期約16至50年、平均約27年;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有多達25%會在8年內失去免疫力,一半人會在19年內失去免疫力,此結果發表於今年三月份的《科學—轉錄醫學》雜誌。基於此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讓目前18歲左右的大學新生進行第三次疫苗接種,或許是防止疫情再現的最佳策略。

貳、評析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一種急性病毒傳染性疾病,透過飛沫或唾液的接觸傳播,常侵犯腮腺或擴散至其他唾液腺,導致脖子腫脹不適及發燒、頭痛等症狀;成人受感染時較易引起睾丸疼痛腫脹、卵巢發炎、腦膜炎,甚至是永久性聽力喪失等併發症[1]。但在1967年疫苗問世後,特別是在1971年三合一的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成為幼兒建議例行施打的項目後(12~15個月注射第一劑,4到6歲第二劑),數十年來疫情皆維持良好控制。然而,自本世紀初起,包括美國在內的先進國家卻陸續爆發疫情,且患者多為曾接受過疫苗接種的族群,反映了疫苗的保護效力已出現問題。流行病專家們對此提出兩種假設:其一是疫苗的保護力隨著時間減弱或失效,其二是腮腺炎病毒已演化為新型病毒株,故具有抵抗或閃躲原疫苗所提供之免疫反應的能力。區別這兩種使疫情重現的可能原因,對制定政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攸關了目前的主要防疫措施是追加現行疫苗的施打劑量,或者必須投入新型疫苗的研發。故在2016年,當哈佛大學爆發腮腺炎疫情後,他們決定對這兩種可能性進行深入分析。

匯總並分析了美國和歐洲在1967年至2008年期間進行的六次疫苗有效性研究數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估計,腮腺炎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平均約能持續27年,但有多達25%會在接種8年內失去免疫力、一半人會在19年內失去免疫力。該團隊接著使用相同的數據建立數學模型,以評估免疫力下降可能會如何影響美國人群對腮腺炎的易感性。當他們運行模型時,發現模型的預測與現實一致。比如說,模型預測在12個月時接受單劑量腮腺炎疫苗的族群,在10至19歲時將容易受到感染;事實上,在1980年代末(亦即疫苗問世後約20年),確實在該年齡組身上陸續發生疫情爆發,使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1989年決定須對4至6歲兒童增加第二劑疫苗。在第二劑疫苗成為常規之後,又帶來近20年的平靜,直到2006年後方陸續出現疫情爆發,這次發生於較年長的大學生族群中。這顯示了疫情的再現與疫苗的保護力減弱更有相關性,因若是病毒因演化發展出對現行疫苗的抵抗力,疫情應會如疫苗問世前般,傾向出現在更年輕、更易受感染的兒童身上。由此推論,目前預防疫情擴大的最佳方法就是對所有18歲的族群追加第三次接種,並透過臨床試驗來測試這種方法是否有效,應無須再研發新型的疫苗[2]。美國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U.S.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已經建議暴露在疫情爆發環境的人進行疫苗補接種。

無論是在美國大學校園內再次爆發的腮腺炎疫情,或是2018年四月在台灣及日本沖繩發生的麻疹疫情,都是發生在MMR疫苗接種高度涵蓋的地區;腮腺炎與麻疹皆是受過病毒感染者通常具終身免疫,但許多血清學研究皆顯示,疫苗引發的抗體數量及持續時間皆不如自然感染者,亦即透過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效力會隨時間減弱,造成了疫情的再現[3][4]。疫苗接種高度涵蓋區,由於自然感染的機會降低,群體中具備完整獲終身免疫力的人數逐年降低,一旦在成年後疫苗保護力減弱、再次由境外感染者帶入病毒,這些曾接種過卻不具備完整免疫力的成年人,將成為疫情爆發的主要來源。這種在疫苗接種高涵蓋率國家出現的疾病易感族群年齡的遷移,或許將使未來的防疫關鍵從兒童轉變為成年人。換句話說,成年人未來對疫苗追加劑的需求或許將不斷提高,而這將影響長期防疫政策的研擬。由近日台灣發生的麻疹疫情可看到,易感族群主要為「疫苗世代」下長大的成年人,必須經由加強接種防止疫情燃燒,但在民眾恐慌之下,疫苗的供給很快便成為問題。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必須在疫情出現前根據客觀的評估擬定最佳的防疫策略,才能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最需要的族群中。

參、延伸閱讀

  • 陳志和;陳志榮,2015~2016美國伊利諾州大學爆發腮腺炎群突發與第三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的建議,感染控制雜誌,2017年2月,27卷1期,34-35頁。
  • 陳如欣;陳淑芳;劉定萍,成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疫苗建議,疫情報導,2013年04月23日,29卷8期,109-114頁。

註釋

  • Roni Dengler, Why so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coming down with the mumps, Science/news/Health, Mar. 21, 2018,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3/why-so-many-college-students-are-coming-down-mumps?utm_source=newsfromscience&utm_medium=facebook-text&utm_campaign=themumps-18565 (last visited May. 13, 2018).  返回內文
  1. 美國疾管中心(CDC)網站:https://www.cdc.gov/mumps/about/complications.html (last visited May. 13, 2018)  返回內文
  2. Joseph A. Lewnard et al. Vaccine waning and mumps re-emerg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1 Mar 2018: Vol. 10, Issue 433, eaao5945.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o5945  返回內文
  3. Davidkin I et al. Persistence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antibodies in an MMR-vaccinated cohort: a 20-year follow-up, J Infect Dis , 2008, vol. 197 (pg. 950-6)  返回內文
  4. LeBaron CW, Beeler J, Sullivan BJ, et al. Persistence of measles antibodies after 2 doses of measles vaccine in a postelimination environment,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 2007, vol. 161 (pg. 294-301)  返回內文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