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猶豫不決」列為世衛健康威脅議題之一
文章發表:2019/03/25
陳蕙倫
疫苗是基於人體免疫的機制原理。疫苗是整個或部分微生物的製品,可包括部分的抗原或類毒素等。
將以上生物製品打入人體之後,會使得人體產生免疫力。換句話說,接種疫苗就是一種模擬疾病感染的過程,讓人體可以產生抗生素、體液或細胞性感染的反應,以利真正的病源侵入時,可以有效的對抗此病毒。所以,疫苗必須施打於健康的人體 (未被感染),身體才能產生免疫力。 儘管接種疫苗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一,但卻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定為其不安全也不必要。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疫苗的接種不僅能提供給與民眾預防疾病的發生,且也是最符合成本的方法,根據統計接種疫苗每年可以預防約200萬至300萬死亡的案例發生,所以認為如果能夠提高全國的疫苗施打率,則可進一步避免約150萬例死亡1。
接種疫苗有助於降低各種傳染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之下降,如: 「天花」當時「天花」流行病原散佈於世界各地,因而奪取了無數的性命造成極高的死亡率,之後,於1796年英國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醫師發明的牛痘 (cowpox)的疫苗,天花的盛行率2民眾接種了牛痘 (cowpox)疫苗後「天花」受到了控制。 後來陸續推動多次的防疫行動大大減低了天花傳播,最終在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撲滅天花。
根據研究指出,民眾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項。
首先為個人信仰問題,有些人認為自然免疫力比起接種疫苗更好。也有人表示,如果患疾病可以預防,以長遠來看這將有助於個人的免疫系統。同時許多家長認為,若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即可降低患病的風險3。
第二則認為大環境有關,媒體傳播之新聞過度放大,罕見的疫苗事件經過大肆的報導引發民眾恐慌,疫苗的成分以及疫苗可能會造成的後遺症 (如: 自閉症、腦損傷等)3,使民眾對於接種疫苗的信任度逐漸降低。
最後原因則是政府衛教的宣導不足、資訊缺乏,許多民眾希望能醫護人員能給予民眾更多有關於接種疫苗的詳細資料,像接種後的益處及副作用3。而往往在未獲得明確訊息前民眾自行搜尋資料的同時也可能會受到誤導之訊息。
如希望能夠提高我國接種疫苗的接受度,必須研究有效政策促使民眾安心的接種疫苗,突破「疫苗猶豫不決」將是一項重大的挑戰,而公共衛生宣導免疫接種將是當前極重要也備受關注的政策,希望能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