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態醫學模式下醫病溝通的敘事轉向(醫學人文品評)

文章發表:2022/06/13

陳妍

壹、前言


隨著人類對醫學認識不斷地深入,醫學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模式。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正逐漸成為主流,該模式強調醫病間是一種相互尊重、對等與合作的關係,要求醫師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學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溝通技能及人文素養,即尊重、平等和公正的態度,對病人「整體」(而不是疾病局部)的理解能力、與人共情能力(即同理心)、傾聽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新型態醫學模式背景下,對醫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貳、醫學模式轉變過程中醫病溝通研究的敘事轉向


醫學模式是人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亦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及理論框架,醫學模式來源於醫學實踐,是對醫學實踐的反映和理論的概括。1977年,美國George L. Engel教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治療和預防疾病時必須考慮到病人、環境及社會,此一模式得到廣大醫學家的認可,從此,醫學模式也就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此一轉變代表醫學人文精神的回歸。

上述醫學模式的轉變決定了醫病雙方必須重新審視醫病關係,即需要將醫療中的人際關係作為社會關係進行重新把握,醫師需傾聽並尊重病人的想法。事實上,醫病溝通貫穿於整個醫療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診療效果和病人的就醫感受,有「溫度」的溝通不僅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體現,同時也能避免醫病關係的冷漠和惡化。近年來,國外醫學學術期刊中「以敘事為基礎的醫學研究」或「敘事醫學」的文章顯著增多,對醫病溝通的研究開始出現敘事轉向,閱讀、聆聽和書寫疾病故事成為醫師的工作,Scheurich N. Hysteria稱之為「醫學的敘事革命」.....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8期:藥品上市與專利連結  訂閱優惠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