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 言
「永續長」在眾多「CXO」(Chief Experience Officer)職位中屬於新鮮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3月28日)中的「二、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項目「5、推動上市櫃公司設置永續委員會(永續長)」措施裡,讓此職務正式浮出。接著,證券交易所也發布「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規程」參考範例(2024年3月29日),更具體敘明組織地位及功能。為了詳細介紹此職務的現在、未來與目前的困惑亂象,本文嘗試從國內外專業文獻及自身實務參與永續治理經驗,輔以案例說明,供企業參考。
貳、永續長在ESG永續治理中的角色
一、緣起
ESG永續發展從2004年聯合國展開倡議推廣,迄今僅僅20年歷史,所有運作規則仍在不斷更新改變中。臺灣上市(櫃)公司隨著淨零轉型、節能減碳、氣候變遷、DEIB(多元平等共融歸屬)等永續發展業務增加,在主管機關立法鼓勵下,紛紛單獨設立「永續委員會」(類似審計、薪酬委員會的功能性委員會)或「永續長」職位,以便真正實踐本公司永續發展目標,強化永續治理。
二、組織永續發展關鍵角色
永續長定位是永續管理業務最高管理者,絕對是關鍵重要角色。它扮演著下列四項角色:
(一) 推動者:變革的催化劑
要挑戰現狀並推動組織內部的轉型變革。例如:認識到傳統的「利潤至上」已不符合永續發展原則,要倡導「價值至上」新思維方式。透過促進創新和創造的文化,鼓勵所有部門人員探索推動永續進步的新穎想法和解決方案。
(二) 協調者:架起合作的橋樑
要充當各個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橋梁,促進有意義的對話和合作方案。例如:永續長將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包括員工、高階主管、投資者及社區代表等)聚集在一起,討論永續發展問題並找到共通的認同點。
(三) 管理者:確保有效的運作
要確保已建立的永續發展流程和治理機制有效並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同時能識別潛在風險和機會時保持謹慎客觀,利用其獨立高層地位推動永續相關行動。例如:掌握國內外最新永續發展趨勢和法規,幫助組織應對潛在挑戰並抓住成長商業機會。
(四) 執行者:推動實施與績效
要將永續發展策略轉化為可行的計畫。透過監督永續發展計畫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確保其成功執行。例如:指導和監控團隊在變革過程中的績效表現,培養問責文化,確保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參、永續長在ESG永續治理中的職責
一、目前是混沌不明狀態
企業在其他部門與職務,例如財務長與行銷長,早就可以確立職責,但永續長的職務屬新興職位,職權範圍都似有似無而且不統一。若將ESG拆開來看:環境的「E」隸屬於營運長,社會的「S」隸屬於人資長,治理的「G」則屬於法務長或稽核主管。
因此,如果永續長的任務與職責沒有得到妥善規定,將造成責任混亂、零碎分散,甚至與其他重疊部門形成緊張關係,不可不慎。
二、從永續實踐規劃的主要職責
(一) 制定永續發展策略
負責制定和實施適合組織目標的永續發展策略,包含依據國內外法令規範準則現有要求或未來趨勢,確定需要遵守或改進的部分,同時設定可衡量的目標,制定短中長期計畫以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
(二) 氣候環境管理
致力於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對環境的影響及被氣候變遷衝擊。例如:監督減少能源和水消耗、管理廢棄物和促進再生資源使用的措施。近年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保護做法也應關注實踐。至於大自然氣候變化,屬於風險管理,與行業性質、據點位置有關,依據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IFRS)永續揭露準則S2《氣候相關揭露要求》上市(櫃)公司最快在2026年起適用。
(三) 合規性和真實報告
確保組織遵守所有所在國家(區域)的法規和準則標準。透過編製申報永續發展報告、參加公司治理評鑑、申報ESG資訊、編製股東會年報等方式,詳細說明組織在環境(溫室氣體排放、用水和廢棄物管理)、社會(員工訓練時數、職業災害損失等)、治理(董事會績效、資訊安全等)等領域的績效。上述文件必須與利害關係人和公眾分享。
(四) 利害關係人參與
代表公司與內部和外部利害關係人互動,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和社區等。提高他們對永續發展計畫的認識,蒐集意見並促進合作,以增強組織的社會和環境影響。
(五) 促進社會責任
在組織內要致力於創造包容性的工作場所,支持多元化和公平性,強化員工歸屬感、敬業度,同時透過人權、反貪腐等普世價值,進行盡職調查以確保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遵守道德實踐。也要發起社區參與計畫和慈善活動,但必須要與企業經濟活動相關及有持續長期性。
(六) 理念行動創新研究
隨時了解最新的永續發展趨勢和技術,研究創新解決方案,評估實施新實踐的可行性及對組織永續發展目標的潛在影響。例如:2024年「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規程」參考範例發布後,永續長立刻協調法務及公司治理主管一同研究制定本公司的「永續發展委員會組織規程」,如何找到永續發展委員人選?研究設立永續長的必要性?等。
(七) 學習發展及知識管理
向董事會、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發展執行工作組的成員們、部門管理者、員工及利害關係人等對象提供教育訓練,提高他們對個別在永續治理中實踐的角色扮演及專業知識認知,並鼓勵能夠在行為態度上改變。例如:組織工作坊、研討會和培訓課程,以提高實際參與永續發展業務人員的能力。針對新進人員的入職訓練,加入「永續發展實踐」課程,讓ESG成為企業文化中DNA,人人皆有永續發展素養。
永續治理活動是長期持續的,透過每年的永續報告書檢視成果績效,為了日後能夠比較改善及對標學習有所成長,建議建立「永續治理資料庫」,廣納國內外專業資訊、標竿企業永續報告書、本公司永續活動等,未來可以建立「永續資訊大模型」與AI技術結合,提高專業技術及效率。
(八) 建立倡議夥伴關係
以公司代表身分參與倡導國際、地方、區域層面的永續政策和實踐。與國內外非政府組織、政府組織和其他企業(價值鏈體系或同業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例如:參加「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這是透過一種透明的多利益相關方機制,為企業設定淨零目標,制定全球性的科學標準,以確保企業合理、正確淨零路線的國際倡議。對外宣示公司在淨零工作的決心。
(九) 持續優化改進
可以運用資訊管理工具來分析數據、追蹤目標進度並確定需要改進優化的部分,確保組織的永續發展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仍能不斷發展和適應。例如:把自己當作專案管理辦公室功能,根據報告標準蒐集數據與指標,與業界同行進行比較,找到競爭優勢。也可以將永續發展納入流程與決策制定,修改相關業務流程與決策相關的標準/指標/工具......(閱讀全文請參考月旦會計實務研究或月旦知識庫)
全文刊登於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80期:碳定價時代來臨的挑戰與因應 訂閱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