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篇名 |
審計準則公報第74號「查核財務報表對舞弊之責任」修正解析──架構比較【公報釋讀】 | |
---|---|---|
英文篇名 |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ements of Auditing Standards No. 74 (Comparison between Structures) | |
作者 | ||
閱讀核心 |
我國於2006年,即就「查核財務報表對舞弊之責任」之主題,訂有審計準則公報第43號公報,為最早具有「風險基礎審計」概念之審計準則公報。事隔16年後方才對此一主題做出修正,即為審計準則公報第74號公報。本文透過架構比較方法,可知此次修正,架構上卻幾乎維持與原43號相同之主題,不同之處僅有「向適當之權責機關報告舞弊之情事」一項;如進一步比較內容,可知其目的應非在增加會計師之查核義務及查核責任,而係考量原43號公報年代較久,其後發布之許多公報,多已明定「非舞弊」情形下即應履行之義務,此次修正可使舞弊查核程序與其他公報相接軌,更加強各號公報彼此間之連結與完整。 | |
延伸學習 |
審計準則公報第74號於2020年9月發布後,原2006年發布之43號公報即不再適用。依據74號公報「查核財務報表對舞弊之責任」及52號公報「查核過程中所辨認不實表達之評估」,所謂錯誤、舞幣及不實表達如何區分?又依一般公認審計準則執行查核工作,但仍可能無法發現財務報表之重大不實表達,其原因為何? | |
關鍵詞 | ||
刊名 | ||
期數 | ||
起訖頁 |
078-084 | |
出版單位 | ||
DOI | ||
QRCode |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