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預防針施打效益大不同,免疫記憶可能是關鍵
文章發表:2020/04/15
郭玟婷
又到秋冬之際的流感高峰期,因應流感疫情預先施打公費疫苗,期望築起保護屏障使國人免於疾病威脅。
但流感疫情仍持續發酵,依據疾病管制署公告顯示,至2019年12月流感就醫人次已達12萬餘人,累計617例流感合併重症案例,43例與流感相關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最年輕者僅38歲,有糖尿病疾病史,創下本季最年輕紀錄。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流感疫情,公費疫苗也施打的如火如荼,為何有人即使施打疫苗仍然有可能感染流感呢?
過去科學家也曾為類似的問題困擾,為何同一種流感病毒株對人們的影響差異如此之大。在2016年,免疫學家提出一個理論:過去接觸流感病毒的經驗將決定個體之後相關感染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稱為免疫銘記(immunological imprinting)。為了驗證理論正確性,科學家取得衛生機關登錄的疾病資料,針對曾經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流感病毒亞型H3N2和H1N1進行探討:H3N2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而H1N1的死亡人數較少,且感染者偏向年輕人和中年人。
從數據上來看,若童年時期首次接觸流感病毒株就是H1N1的人來說,成人後再次感染H1N1而導致的住院可能性較小,童年時期首次接觸流感病毒株就是H3N2的人也較一般人對 H3N2有著額外的抵抗力。
但有趣的是,在禽流感病毒株的研究中顯示,人類的免疫記憶有一定的辨識能力,並且能防禦與童年時期所見菌株的遠房親戚,但是這個免疫記憶卻無法在流感病毒株中重現。舉例來說,H2N2病毒株為H1N1之「近親」,但兒童時期首次接觸 H2N2病毒的人,長大後遇到 H1N1 時卻沒有免疫記憶的保護優勢。
這些研究或許能稍微解釋為何同樣的流感病毒株在人們身上卻造成不同影響,免疫系統對於不同病毒的免疫記憶為何有如此大的差別,研究人員還在抽絲剝繭地探討中,若有朝一日能解密成功,勢必大大影響疫苗施打及公衛預防政策,幫助人類免受疾病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