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佈日期:2024/06/14 |
◎本篇完整內容刊登於:月旦法學雜誌第349期(2024.6)
本月企劃:基本權利新議題
「後世代權」作為憲法保障權利之探析
李震山/司法院前大法官
本文從「代際正義」之觀點切入,兼及哲學於社會學、歷史學,說明憲法學應該如何看待「代際正義」,並以生態環境、社會資源分配、轉型正義三個領域為例,說明代際正義之議題於憲政上之意義。
關鍵詞:代際正義、後世代權、氣候變遷及訴訟、永續發展、轉型正義、年金改革
優先錄取弱勢族群乃是種族歧視?──美國最高法院鞏固「形式平等」論的新判決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探討「積極平權措施」在美國之實踐,即美國法認為優先錄取弱勢族群是種族歧視,此SFFA v. Harvard判決之見解,值得學理注意。
關鍵詞:積極平權措施、種族平等、形式平等、實質平等、色盲論
凶宅與賠償(下)
──一個法院裁判近20年來發展的現狀結算 吳從周/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本文針對「凶宅」提出系統性之觀察,展現臺灣學界研究成果。
關鍵詞:凶宅、損害賠償、租賃物、毀損滅失、侵權行為、法外空間
智慧財產權法應該採用國際耗盡為原則
劉孔中/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本文認為基於體系完整、公益、國際趨勢、TRIPS等,均應採取「國際耗盡」作為智財法的立法原則,僅餘例外情形,方採取國內耗盡。
關鍵詞:耗盡、國際耗盡、進口權、美臺著作權保護協定
人工智慧技術下人格權經濟利益之侵權責任與損害賠償
王怡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以「小玉案」為出發點,該案係利用deepfake將名人臉部影像合成,製作色情影片。本文探討人格權經濟利益受侵害之賠償責任,探討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
關鍵詞:深偽技術、人格權、經濟利益、損害賠償、類推授權金
平台時代公司法的新趨勢──基於平台公司多元利益相關者模式的法律調適
遲舜雨/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說明公司法之制度使命與制度功能,尤其本文探討在平台時代下,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角度,公司法應如何回應、發展,方能達成其最適功能。
關鍵詞:平台經濟、利益相關者主義、賦權性規範、多元治理模式
法官聲請釋憲案例之評析
廖義男/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
精選並整理釋憲實務上「法官聲請釋憲」之案例,發現大法官肯認法官聲請之比例為32/67,並未過半。本文針對法官與大法官對於法規範是否違憲之認定落差,進行討論,並評析相關釋憲實務。
關鍵詞:法官聲請釋憲、確信法律違憲、限制性合憲解釋、警告性解釋、高度政治性法律
集合體作為歸責主體
Joachim Renzikowski 著/德國哈勒.威登堡大學教授
古承宗 譯/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法人得否作為刑法處罰的對象,一直以來是複雜問題,本文說明「道德性人格」之概念,由此開展出各種運用,並認為得由此思考、建構法人的可罰性。
關鍵詞:幫助和教唆、共同犯罪、犯罪組織、歸責、法權、法人、道德性的人格
涉外保證之法律適用
吳光平/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說明「涉外保證」之法律概念,並從準據法角度切入,論述連帶保證、獨立保證、最高限額保證等解釋適用問題。
關鍵詞:保證契約、從屬性、主觀準據法、客觀準據法、特殊保證
關於日本的性犯罪修正
──以不同意性交、猥褻罪為中心 深町晋也 著/日本立教大學法學部教授
黃士軒 譯/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深町教授針對臺灣、德國、日本性犯罪規定之相關研究,說明了日本性犯罪之相關修法,並指出在修法後,針對「突襲性脫套」、以宗教利益作為欺騙事由等特殊情形,能否構成日本刑法第176、177條,尚有研究空間。
關鍵詞:性犯罪、性交、猥褻、地位利用、錯誤、不同意性交罪
第八屆臺灣德國刑法論壇研討會實錄
Dr. Oliver Harry Gerson、Elisa Holzinger、Ulrike Koch、Yi-Chien Lin、Romina Milles、Lena Nerb 著
林宜謙 譯/德國帕紹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 刑法論壇創立於2011年,每2年舉辦一次,對於促進臺灣與德國在刑事法學上的專業交流,有極大的貢獻,本文簡述第八屆臺德刑法論壇所探討之環境刑法、刑法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等議題。
關鍵詞:刑法釋義學、環境刑法、國際刑法、Deepfake、數位證據
◎本篇完整內容刊登於:月旦法學雜誌第349期(202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