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加入會員  | 購物車 |  購書服務 |  會員專區 |  會員Q&A |  書店公告 |  教師資源 |    sitemap 

元照

高級檢索

新書閱讀

研討會新訊

 看更多2024年月旦釋讀
發佈日期:2024/07/04
司法審判運用人工智慧之展望


摘要
  當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運用廣泛滲透各領域。司法實務界近年亦熱烈討論著關於人工智慧系統能否協助審判程序或法官處理案件審理。此不僅攸關傳統司法運作模式之根本改變,亦有認為可能影響審理結果之公平正義。


關鍵詞司法審判人工智慧法官


本文目次
壹、前言
貳、鳥瞰人工智慧於司法之運用現況
參、研究方法與結果
肆、結論


本文試讀
壹、前言
  當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運用廣泛滲透各領域。司法實務界近年亦熱烈討論著關於人工智慧系統能否協助審判程序或法官處理案件審理。此不僅攸關傳統司法運作模式之根本改變,亦有認為可能影響審理結果之公平正義。此外,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問世,為協助司法審判帶來了新的契機。透過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此類AI系統能夠快速分析大量法律案件和判決文書,幫助司法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甚者,可用於撰寫摘要、法律意見書等法律文件,減輕司法人員的工作負荷。更重要的是,普羅大眾也能透過對話式問答系統獲得法律諮詢服務,增加司法近用性。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亦用於協助執法人員分析社會輿情和舉報情況,有效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大型語言模型之興起為司法領域注入了新活力,有望推動司法體系的現代化進程。
  從正面觀之,人工智慧擁有超越人類認知能力極限之運算效能,透過大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演算法,得以高效率蒐羅並客觀評估相關證據資料,提供法官作為審理參考。此有助於紓解法官案件負荷沉重之處境,提高司法程序效率。然而,演算法潛在之黑盒子亦可能形成應用之限制,因欠缺透明度,使用者可能為之卻步。
  有鑑於此,本文將聚焦於分析法官對於人工智慧介入司法程序的看法及態度。透過梳理其正反觀點,期能為這項新興科技在司法實務的適當運用,提供前導性之研究參考。

貳、鳥瞰人工智慧於司法之運用現況
  在過去,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多由司法人員來評價證據與認定事實,並作成決定,但因科技之發展,已有許多創新科技進入司法領域,大家所熟知的測謊、酒精測試儀器等之運用,已運用多年。而因應各種創新科技之進步與人工智慧之可應用性,人工智慧除了運用於日常生活外,也進入司法領域。
  在美國,近年法院已廣泛運用「COMPAS」(Correctional Offender Management Profiling for Alternative Sanctions)系統,其是由Northpointe公司開發的一款風險需求評估工具,設計用於收監、管理囚犯和規劃懲治手段的過程中為監獄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工具。COMPAS會進行大量問答調查,依據被告回答、年齡、過往犯罪紀錄與類型等各項資料,推估被告的再犯率,產出1至10的危險指數,最後由法官決定被告服刑之長短。有研究指出,人工智慧判定為高風險者,63%在交保期間犯罪,其中5%犯下性侵或謀殺。有趣的是,COMPAS在美國司法上運用之目的在於人工智慧客觀衡量嫌疑人之再犯可能,希望達成減少嫌疑人被拘留的目標,但一些調查顯示,法官在使用COMPAS系統後,判處應受到拘留的嫌疑人較以往更多。此系統與前揭日本與新南威爾斯所建置之量刑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導入人工智慧,據以協助法官就嫌疑人的再犯風險做為量刑參考。然而,此系統所決定之再犯率後來卻被美國各州法院運用於決定被告之刑度,而此量刑決定之應用,亦引發一些爭議,2016年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之State v. Loomis案件即為一例。當然,也有支持者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提升決策之精確與準確性,因為少了人類的主觀介入,可大幅減少人類本身所帶來的決策偏見,所呈現之結果更為客觀、公平。




著作推薦


影音推薦



 看更多2024年月旦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