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加入會員  | 購物車 |  購書服務 |  會員專區 |  會員Q&A |  書店公告 |  教師資源 |    sitemap 

元照

高級檢索

新書閱讀

研討會新訊

 看更多2024年月旦釋讀
發佈日期:2024/11/24
碳費收費辦法架構解析


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重,各國紛紛採取碳稅或碳稅等市場機制以達到減排目標。碳費與碳稅是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工具,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並對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進行探索。雖然這兩者都與碳排放有關,但其運作方式及目的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首先,碳稅是對於碳排放而徵收的稅金,通常以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金額來計算。




本文目次
壹、前言
貳、解析
參、結論


本文試讀
壹、前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重,各國紛紛採取碳稅或碳稅等市場機制以達到減排目標。碳費與碳稅是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工具,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並對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進行探索。雖然這兩者都與碳排放有關,但其運作方式及目的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首先,碳稅是對於碳排放而徵收的稅金,通常以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金額來計算。其主要目的是透過經濟手段,激勵企業和個人減少其碳足跡。碳稅的徵收標準明確,稅率固定,這使得企業在進行生產和經營時必須考量碳稅的成本,從而促使其投資於更清潔的技術和環保措施,尋求減少排放的方案。碳稅的優勢在於其簡單易行,易於管理和執行,因此受到多國政府的青睞。而碳費則是指企業或個人為其實際排放的碳量支付的費用,通常與碳市場相關聯。在碳交易制度下,政府設定總的排放上限,並根據該上限分配給企業許可證,企業在排放過程中所需的碳許可證便是碳費。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市場機制,企業若能減少排放就可以將多餘的許可證出售給其他需要更多排放配額的企業,形成一種激勵措施。碳費的彈性使得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減排方案。
貳、解析
  從實施效果來看,碳稅能夠提供穩定的價格信號,激勵企業從長期角度進行減排投資。而碳費制度的優勢則在於能夠靈活調整排放上限,使其更符合市場需求。然而,這兩者在推行過程中也面臨挑戰。碳稅的引入可能面臨公眾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經濟較為脆弱或依賴化石能源的地區,這可能導致社會經濟的結構性不平等。此外,碳稅的稅率設定又涉及到各國的經濟實力與環境承受能力,需要極大的政策謀劃與社會共識。對於碳費來說,挑戰主要體現在市場的穩定性及合規性。碳市場的價格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價格波動顯著,這會影響企業的減排決策。同時,不同國家之間的碳交易規則差異也可能造成國際間的不平等。
  碳費與碳稅在結構及運作機制上各有優缺點,選擇何種政策工具取決於各國的具體情況和政策目標。無論是碳費還是碳稅,其最終目的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隨著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不斷升級,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工具,將成為環境政策研究的重要課題。
  臺灣作為一個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區,也開始重視碳排放的管理。臺灣的碳費政策目的是通過經濟手段促進工業界及民眾減少碳排放,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
  在碳費政策的具體設計上,政府依循國際標準,制定了相對合理的碳定價機制,這一政策的初衷是使排碳成本內部化,促進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考慮環境影響,轉而選擇更加清潔的生產方法。此外,政府還將利用碳費收入進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及可再生能源專案的發展,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環境部為完備碳定價相關機制,強化減碳之經濟誘因,已陸續訂定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包括2023年5月31日完成「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公告,9月14日發布「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10月5日發布「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10月12日發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及「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並且在2024年8月29日公告了「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以碳費徵收為核心,配合盤查登錄、認證暨查驗管理、自願減量及增量抵換等多元配套措施,擴大各界共同參與淨零減碳工作。
(本文未完)




影音推薦



 看更多2024年月旦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