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文賞:氣候與環境變化對森林遊樂區影響/臺灣森林生態系服務給付之政策
評論者
陳揚仁|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主講人
林珮瑄│中興大學森林所碩士生
題目:氣候與環境變化對森林遊樂區影響之研究—以阿里山為例
【簡介】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極端氣候與快速變化之環境狀態,對臺灣多數森林產生負面影響,改變森林生態系服務並損害人類福祉。本研究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作為研究區域,探討氣候與環境變化對森林遊樂區之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直接影響部分係利用時間序列模型探討氣象因素對遊客人次之影響,間接影響則為問卷調查分析不同氣候變遷情境下遊客之遊憩體驗、重遊意願與再訪頻率之改變,並探討遊客與遊樂區工作者兩族群對森林遊樂區、氣候議題與環境變化議題之認知程度、學習程度與想法差異。
本研究之直接影響分析結果顯示,最高氣溫、風速對遊客人數為正向影響,降水量為負向影響,另外最高氣溫、降水時數、降水日數及日照時數對遊客人數具因果關係,長期而言,前一期之相對濕度正向影響最大,而短期而言,雲量變化對遊客人數之負向影響最大(如颱風)。間接影響之問卷結果顯示,生態系統服務中,受訪者對調節服務之偏好與重視程度最高,而供給服務最低;未來旅遊意願分析顯示,與樂觀情境(RCP 2.6)相比,普通情境(RCP 4.5)與悲觀情境(RCP 8.5)之再訪意願、旅遊頻率與每次停留時間皆降低,分別影響10.8-26.8%與56.8-74.9%遊客之遊憩選擇;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工作者較重視臺灣森林之變化,且學習相關知識之比例較高,而遊客則較認同森林遊樂區存在之必要性,且未來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之比例較高。
綜上所述,氣候與環境變化已對森林遊樂區產生顯著之直接與間接影響,建議森林遊樂區應將氣候變遷現況納入經營決策,提出應對氣候變遷之相關政策,以減少氣候衝擊,並將遊憩場所結合教育,使民眾於自然環境中,自導式學習生態環境保護與氣候變遷等議題。
主講人
紀凱茵│中興大學森林所碩士生
題目:臺灣森林生態系服務給付之政策效益
【簡介】森林生態系提供社會眾多有形無形的服務和福祉,多數服務作為公共資源使用因而無法凸顯生態系統服務之價值,亦難以計算其市場價格,而不利於森林經營管理。為此各國發展出生態系統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的方式來保護生態,並訂定相關機制且試用範圍廣泛,多數文獻指出PES有助於維護生態系與環境保護,亦間接影響社會經濟、改善生計,進而促使個人或集體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使激勵持續參與計畫、激發保護的行為。
本研究進行實地問卷調查,訪問全臺灣參與和未參與造林獎勵政策之林農,問卷結果顯示,各項指標中參與者普遍高於未參與者,表示政策有助於林農持續從事保育行為,其中,不管是否參與過政策,皆對森林的認知程度不高;在政策效益與態度影響上,參與政策會增加對森林保育的情感反應與行為反應,且造林獎勵政策對山村的經濟活動具正向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發現,若未進行樣本篩選、忽略樣本選擇偏誤,則會忽視政策所帶來之正向效益;而政策參與及獎勵金影響因素方面,獎勵金並非影響參與的關鍵因素,但缺少財政措施或獎勵金仍會影響參與意願,故應將獎勵金作為鼓勵或增強林農參與的手段、適時的調整獎勵金,並且協助林農進行森林經營管理,以解決造林問題,同時增加造林效益。
此外,環境態度與政策之態度影響為雙向循環並具正向影響,故可著重加強森林保育之態度,建議相關單位從教育著手,增加大眾對森林的認知與對環境的認識,並藉由政策的宣導與保育生態系服務的推廣進行增強。
免費試聽
-
完整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