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與醫療(實務講座)

文章發表:2022/07/06

李詩應

「信任」是作為一個人非常重要的議題,古代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比「食」、「兵」都重要,現代西方社會學家N. Luhmann認為缺少了信任,連早上起床都將會是一件困難而無法行動的事情,如此可以呼應孔子的「民無信不立」,用「民無信不行」來形容「信任」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我們嘴邊常掛著「信任」,彷彿這是一個很簡單易懂的詞,但是「信任」二字蘊含著許多意義,如果未詳加探討,很容易便會陷入各說各話無法溝通的局面。若要在醫療情形中詳加探討信任,可從兩重性、兩面性與兩質性等三方面分別探討之。

信任的「兩重性」即一般與個別兩重性質。一般性指的是刻板印象或過去經驗產生的信任度;個別性則是指雙方在過去與現在的互動所產生的信任程度。醫療的情形,一般性信任的刻板印象是來自社會大眾對醫師整體的一般信任程度。在世界性針對32種專家的民眾信任度研究調查中,顯示不只醫師,醫護人員在各國幾乎都在前五名內。由此可見,民眾對醫師整體的信任度很高。而來自過去經驗的一般性印象,則取決於病人過去的看病經驗,證之大部分醫療行為均為正向結果,除了少數不好結果的就醫經驗,病人很少對整體醫師有不信任感。不過一旦病人對醫師起了疑心,就會聯想到一些不好的報導,信任度急遽下滑,若醫師或醫院在接下來的互動,無法作出真誠的回應時,病方對醫方的信任甚至會到蕩然無存的地步(這即是個別性)。而隨著懷疑的出現,想要重建「信任」,有如危樓要重修,想要造就穩固的基礎,比起平地起高樓要困難百倍。

「兩面性」指的是雙方面的互動。雙方面互動包括:「我」與「對象」間的彼此信任。這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由「我」看來是對對象的信任度及我給對象的可信度,由「對象」看來是他對我的信任度及他給我的可信度。除了上述提到,民眾就醫時一般對醫師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而醫師一般也會信任就醫民眾,但是也會知道民眾時有保留或未盡誠實告知相關病情的可能性。在互動中,如果一方給另一方不信任的感覺時,便會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因而影響醫病的目標診斷治病,甚至引發醫療糾紛。甚且,這種原來基於很高的信任度,一旦有所懷疑時,常會是崩落式瓦解,而非一點一滴地消去,當事人常會有被背叛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醫療糾紛當事人間後續互動常演變為反目成仇的原因。

「兩質性」即主動與被動。主動指的是想要取得對方信任,或是想要去信任對方時所採取的積極作為;被動則是指對方想信任我或不想信任我而作出一些行為舉止時,我的消極回應。整體而言,醫師都希望病人能夠相信他的專業,但有少數例外,如當病方提出質疑時,醫方認為病方是無理取鬧,沒有誠意看病,有時也會有「既然這樣,那就不要找我看病」的想法出現,找理由讓病人另找高明,甚至直接拒絕病人求診。有特殊手術技能的醫師,尤其會覺得來找我的病人都是已經決定好要作這種手術的心態,因此多半不允許詢問,只要稍有疑問,便會說:「等你們決定好,再來找我。」.....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0期:人體試驗之現況與審查機制  訂閱優惠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