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有解? 新藥有望問世

文章發表:2019/09/02

郭玟婷

伊波拉(Ebola)病毒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1976年首次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伊波拉病毒疫情,當時疫區死亡率高達88%,而後2013、2018皆在非洲地區出現大規模疫情,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7月18日宣布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提升防疫等級。目前可能的宿主為非洲果蝠,人類接觸患病果蝠後進而遭到感染,伊波拉病毒屬目前有五種: 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尤其是Zaire和Reston兩類病毒曾造成較嚴重的疫情。

伊波拉病毒感染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

過去伊波拉病毒感染無藥可用,而且因為高度傳染性之故,若是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就有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因此伊波拉病毒被視為21世紀黑死病。

然而在2019年出現一項振奮人心的臨床藥物試驗成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兩種實驗新藥能讓伊波拉患者存活率高達九成!科學家從感染伊波拉病毒並痊癒的病患身上取得抗體,研發出兩種新藥,分別為雷傑納榮製藥的REGN-EB3藥物和名為mAb114的單株抗體。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指出,血液中含有少量伊波拉病毒的患者被送到醫療中心進行治療,當中接受REGN-EB3藥物患者的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而接受mAb114抗體治療的患者也有百分之八十九痊癒。

研究人員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使用四種新藥在剛果對大約七百名患者進行臨床實驗,發現上述兩種新藥可大幅提高存活率,另外兩種藥物效果較不顯著,已被放棄。由於這樣顯著的治療成效,NIAID表示,現在將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所有患者直接投藥治療。

資料來源

  1. 伊波拉病毒感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 2019813首款伊波拉藥物有望問世 病患存活率高達9成。
  3.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o target the Ebola virus life cycle.

關鍵字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