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容醫學課徵營業稅之法政策研究(醫法新論)

文章發表:2020/09/07

洪嘉翎

壹、問題意識與背景

隨著經濟水準提升、醫療技術與醫療設備日益精進及社會風氣日趨開放,讓美容醫學在當今世界成為顯學。根據美國研究調查機構Medical Insight統計資料,全球美容醫學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約新臺幣4兆8,900億元),過去10年全球醫美服務業平均每年年複合成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達到10.9%;而亞洲地區的成長幅度又高於全球,CAGR達到15%。2009∼2014年臺灣醫美市場的CAGR達14.8%。在此波風潮之下臺灣美容醫學醫療院所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06∼2009年間臺灣美容醫學機構的數量成長了14.4%,截至2009年為止臺灣有527間皮膚科醫療機構及243間整形醫療機構,主要集中於臺北市。

在此同時,各大醫院許多的專科醫師轉而投入美容醫學領域。近年來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的住院醫師招收狀況持續惡化,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為衛福部)醫事司「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統計表」可知,每年核准領證人數2013年1472人、2014年1299人、2015年1011人,可觀察到人數有不斷下降的趨勢;比較2014年與2015年核發之各專科醫師證數,內科由227人下降至114人、外科由190人下降至151人、婦產科由40人下降至24人、急診醫學科由72人下降至58人,而人數有上升的科別有兒科由65人微幅上升至72人、泌尿科增加1人、神經外科增加5人、耳鼻喉科由64人微幅上升至71人,以及整形外科由23人增加至32人。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內、外、婦、兒、急診五科累積領證醫師人數分別為10080人、6786人、3050人、4245人及1595人,而實際執業人數分別為8933人、3537人、2237人、3273人及1589人,因此在臺灣醫界形成「五大皆空」一詞形容此處境。臺大醫院外科每年平均招收約16∼24名外科住院醫師,經1年訓練後約有三分之一轉往皮膚科、耳鼻喉科與復健科發展,留下來成為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少;甚至耳鼻喉科等一向熱門的科別也因住院醫師訓練比較辛苦,應徵住院醫師的人數開始下滑,許多年輕醫師畢業考取醫師執照後逕轉往美容醫學相關醫療院所執業。

臺灣目前並無美容醫學專科醫師制度,對於美容醫學的性質及執行手術資格等規範紊亂,加上2011年7月1日大韓民國(下稱南韓)企劃財政部(기획재정부)宣布對五大整形手術(即隆鼻、抽脂、面部拉皮、隆胸和割雙眼皮手術)課稅之影響,臺灣監察院即對美容、整形、減重、體檢、防老等不受健保給付之行為如何有效納稅進行專案調查,並同時對改制前衛生署(現為衛福部)及財政部提出糾正案,雖然多次召開專家會議卻仍對此議題未有明確結論,且財政部自2013∼2014年將美容醫學勞務收入列為專案查核卻因為勾稽難以進行,因此引發本研究對於美容醫學收入是否課徵營業稅議題之關注,而各國對於美容醫學課徵營業稅之政策是否值得臺灣參考或作為借鑑亦為本研究探討之範疇......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4期:長期照顧的前景與挑戰  訂閱優惠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