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2025年醫療崩壞前採取的AI策略

文章發表:2021/08/11

黃浥昕 編譯

日本在2025年將迎接「戰後嬰兒潮世代」達到75歲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所謂的「2025年課題」。老人的就醫次數更頻繁,且更可能開出更多類型和數量的藥物。一般情況下,老人的醫療費用自付比例為10%,其餘費用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稅收負擔,因此也可預期日後有關醫療費用的稅金將會增加。厚生勞動省預計,2025年醫療保險給付金額為54兆日元,比2019年增加約12兆日元。醫師和照護者的勞動力短缺也是一個問題。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醫療機構經營惡化、人力不足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更加惡化,預估至 2036 年,在醫師人數最少的新潟縣將會短缺1534名醫生。

縮短地區醫療差異的手段之一是從傳統的「醫院完結型」醫療模式轉型為「地域共創型」醫療,也就是將區域內的醫院及診所統整為一個網絡,彼此共享資源及合作,欲達成此目的必須透過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協助 。

「5G遠距醫療」能透過連接醫師和患者的手機等3C設備,讓患者將能夠在家中或移動診療車上就診,而無需去偏遠的醫院,醫師也能透過省下家訪所需的時間來優化的診斷工作。此外,導入「RPA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流程自動化機器人」也能改善這種情況。根據厚生勞動省對醫師一日工作內容所進行的調查,包括電子病歷記錄、對患者進行說明及取得同意、血壓測定及診斷書完成等,有約17%(41分鐘)可由其他職種分擔,目前的實例為東京齒科大學市川綜合醫院在使用RPA 進行上述作業後,每年減少了約 2453 小時的工作時間、節省了約 368 萬日元的支出。

智慧醫療是一種活用IoT(物聯網)、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的醫療服務。例如,配備有感測器的可穿戴設備如智慧型手錶可用於測量體溫、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透過網路將數據發送到相應的醫療機構。智慧醫療對醫病雙方都有好處,對患者來說獲取的數據可用自身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對醫師來說不僅提高數據的測量效率,也能同時監測多位患者,能有效解決醫師過勞問題,看診結束後還能持續對患者進行遠距照護。從各類患者身上所收集的數據作為醫學大數據,有利於流行病學研究的進行。由於即使在遠端也能獲取和確認數據,也將促進遠距醫療的普及和推廣。

資料來源

  1. 【DX×医療】2025年課題・医療崩壊する前に取り組むべき対策とは?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