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案例剖析(二):雙磷酸鹽類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實務講座)

文章發表:2022/12/21

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壹、前言

本系列第二個要介紹的案例是雙磷酸鹽類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雙磷酸鹽類藥物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及癌症骨轉移,包括口服的alendronate sodium、risedronate sodium及注射劑型disodium pamidronate、zoledronic acid等,此類藥物可能引起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一旦發生,除了必須長期接受治療以外,還可能因口腔結構改變,導致咀嚼功能障礙或影響顏面外觀,對於病患的健康及生活影響甚鉅。


由於zoledronic acid導致之顎骨壞死案件,係自1999年至2018年6月止,依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9款「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不予救濟的案件中,排名前五大的藥物不良反應,衛生主管機關對於雙磷酸鹽類藥物之使用亦曾發布用藥安全相關公告,提請醫療專業人員注意,故期望藉由本文的案例介紹及分析,讓讀者對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及相關的預防措施能有更多了解,進而避免這類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貳、案例事實

一名54歲女性因右側乳房惡性腫瘤合併骨轉移,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間,每月接受一次zoledronic acid 4mg靜脈注射治療。自2014年6月起,因牙周炎、牙周膿腫等病症,多次至牙醫診所就醫治療,並於2014年8月進行拔牙手術,2015年6月因拔牙傷口遲未癒合而入院治療,接受清創及腐骨切除術,診斷為下顎骨壞死。


個案出院後提出嚴重疾病給付之藥害救濟申請,經衛生福利部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議,本案因癌症骨轉移長期注射雙磷酸鹽類藥物,發生顎骨壞死之情形係屬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屬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9款所稱「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不得申請藥害救濟之情形,不符合藥害救濟之給付要件。


參、案例分析

有關本案下顎骨壞死不良反應之發生雖無法排除與所使用的藥物zoledronic acid無關聯,惟依據臨床醫學研究文獻資料顯示,發生顎骨壞死之機率會隨著zoledronic acid的使用時間增加而提高,癌症骨轉移患者注射雙磷酸鹽類藥物4∼12個月後發生顎骨壞死的機率為1.5%,37∼48個月後機率提高至7.7%。據2014年美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發表的數據指出,癌症病人使用zoledronic acid導致顎骨壞死的發生率為0.33%∼6.7%,癌症患者注射雙磷酸鹽類藥物,若接受拔牙手術,顎骨壞死的發生率則增加為1.6%∼14.8%。另有澳洲的文獻報告亦顯示,癌症骨轉移病人接受靜脈注射zoledronate或pamidronate發生顎骨壞死的機率可至1.15%,治療期間若進行拔牙手術,發生機率更可提高至6.67%∼9.1%。


本案病人因右側乳房惡性腫瘤合併骨轉移,接受靜脈注射雙磷酸鹽藥物zoledronic acid的時間約3年多的時間,該名病人於使用zoledronic acid期間,進行拔牙手術,屬侵入性牙科治療,後續發生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個案遂提出藥害救濟申請,但因個案使用zoledronic acid的時間長達3年以上,再加上個案自身相關的危險因子及進行侵入性拔牙手術,依上述醫學文獻資料,此個案顎骨壞死發生率大於1%,屬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9款「常見且可預期之藥物不良反應」,從而無法獲得藥害救濟.....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41期:告知後同意與醫療刑事責任  訂閱優惠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