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篇名 |
虛擬貨幣犯罪的趨勢及因應之道【本月企劃】 | |
---|---|---|
英文篇名 |
Trends in Cryptocurrency Misconduct and Ways to Respond | |
作者 | ||
閱讀核心 |
虛擬貨幣(如比特幣)在臺灣並無明確的法律定義,僅將其視為在市場上流通的數位資產而非貨幣,並且具有高度的投機性。金管會認為,虛擬貨幣屬於虛擬商品,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提供相關服務或交易。虛擬貨幣的特性也使其成為多種犯罪行為的工具,主要包括侵占、竊盜、詐欺、毀損等。由於虛擬貨幣的匿名性與去中心化特質,犯罪行為人可利用此一優勢進行非法交易或資金洗錢。此外,虛擬貨幣的非法募集及發行有價證券、違法吸金,或透過不實資訊吸引投資人的行為,亦屬常見犯罪。根據證券交易法,若虛擬貨幣具有證券性質,應依法向主管機關申報,並遵守相關法規。洗錢防制法也將加密貨幣平台納入監管範圍,以防止虛擬貨幣被用於非法資金流動。針對虛擬貨幣犯罪的防範,投資人應正確認識虛擬貨幣的投機性,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且應選擇合法的交易平台進行交易,並保留交易紀錄以應對可能的駭客攻擊或爭議。此外,亦應避免將自己的虛擬貨幣帳戶交給他人使用,並警覺可能涉及的洗錢等非法行為的風險。 | |
延伸學習 |
可關注全球監管機構對虛擬貨幣犯罪的應對,如美國SEC、歐盟 MiCA及FATF旅行規則。而DeFi詐欺、AI生成詐騙等風險上升,監管如何應對亦值得關注。此外,CBDC對去中心化市場的影響及區塊鏈取證技術如何強化監管與執法,也是未來的重要趨勢。 | |
關鍵詞 | ||
刊名 | ||
期數 | ||
起訖頁 |
023-026 | |
出版單位 | ||
DOI | ||
QRCode |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