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發佈日期:2025/05/29 |
|
從實務運作面向初探人工智慧(AI)對商標法制的影響
【關鍵詞】
【本文目次】
壹、前 言
貳、AI在商標生態系的應用 參、AI對商標功能及核心概念的挑戰 肆、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試讀】
壹、前 言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統計,2019年全球商標申請的數量達到創紀錄的1,150萬件,比2018年提交的數量增加了約63萬件,年增率達5.9%。自2005年以來,全球商標申請數量幾乎翻了三倍,這主要是歸因於中國申請量的大幅成長,其申請量已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不過,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全球商標申請數量於2022年首度大幅下滑,至2023年僅小幅下滑,惟全年新申請數量仍達1,160萬件,並且預估有8,820萬件有效商標。如此龐大的商標數量,不僅使新申請順利獲准註冊的難度增加,也使各國主管機關面臨前所未有的審查挑戰。再者,如何針對已取得註冊商標進行有效監控、保護和管理,更是另一項艱鉅任務。
同時期,自2019年OpenAI推出GPT-2以來,生成式AI的應用層面不斷擴展。隨著2020年GPT-3、2023年GPT-3.5、GPT-4的相繼推出,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人們紛紛探索AI的各項落地應用。2025年1月20日,中國大陸幻方量化公司宣布以600萬美元低成本完成DeepSeek-R1模型開發,且其效能與開發成本動輒數億美元的OpenAI-o1相當,此舉再次掀起AI發展的新浪潮。這波AI應用潛力的探索,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同樣蓬勃發展。然而,關於AI對智慧財產權法制的影響,學界與實務界的討論多聚焦於著作權及專利領域,例如AI生成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以及如何運用AI提升專利檢索品質等議題。相較之下,AI技術對商標制度可能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卻未受到相應的重視。 事實上,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最新發展顯著改善了商標相似性搜索的性能,從而解決了商標相對於其視覺,聽覺和概念特徵的複雜性。AI已經全面滲透商標生態系,從商標的註冊申請程序、審查程序,到商標偵測與侵權判斷,其影響無所不在。更重要的是,AI不僅改變了商標的運作機制,也挑戰了商標法的核心概念,例如來源識別功能、混淆誤認判斷標準等,都因為AI技術的發展而產生新的法律適用問題。這些變化顯示,AI不僅是輔助商標制度的技術工具,更可能重塑商標法的基本架構。因此,針對AI於商標領域的影響進行深入探討,已成為當前智慧財產權法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擬初探AI技術對商標法制的影響,從AI在商標註冊、偵測與執法方面的應用,勾勒出AI介入商標生態系的現狀,並探討AI應用可能對商標法制引發的制度性變革,例如來源識別功能、混淆誤認標準等核心法律概念的重構。 貳、AI在商標生態系的應用
隨著AI的快速發展,其應用已逐步滲透商標生態系的各個環節,從商標檢索、申請審查到侵權管理,都展現出顯著的影響力。
一、商標檢索
為避免新申請商標因為與既有商標衝突而遭核駁不准註冊,進而影響產品上市時程,商標申請人通常會在申請前進行商標檢索(clearance search)。然而,傳統的商標檢索不僅耗時且成本高昂。特別是跨國企業為求行銷一致性,檢索範圍往往需遍及全球主要國家及市場。即便僅為單一文字商標的註冊可行性檢索,也可能因某個主要國家的障礙而需準備數個備案。如此反覆進行的過程,使得商標全球檢索所需時間可能長達數月至1年,費用更可能高達新臺幣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
論者認為AI可以大幅提升商標檢索的效率,因為AI驅動的檢索系統不僅能快速掃描龐大的商標資料庫,更具備多元且全面的分析功能。首先,在文字商標方面,AI可分析商標之間的語義相似性,而不僅限於字面的比對,有助於識別在概念上相近但用字不同的商標;其次,在圖像商標方面,AI可執行基於內容的圖像檢索(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CBIR),透過分析商標的形狀、顏色和構圖,找出視覺上相似的商標。這些進階的檢索功能,大幅降低了商標衝突的風險。 過去,英語及拉丁語系的跨國公司因為中國市場的商標保護而吃盡苦頭,原因是缺乏對中文表達及各地方言的認識。相較於文本的簡單搜尋無法充分保護其權益,AI對自然語言處理的多層算法改善了機器翻譯和商標中外於單詞的音譯,從而促進了品牌擴展到國外市場的戰略規劃確定性。 商標檢索服務市場已經出現多家運用AI輔助審查的私人機構,標榜能夠提供快速且價格合理的服務。國際商標協會(INTA)執行與創新委員會於2021年發布商標檢索服務調查報告,針對Compumark/Clarivate、TMTKO、Markify、TrademarkNow、Fovea、WillyFish及Corsearch等知名服務提供商進行訪談,就其AI應用現況、功能發展規劃及收費模式等面向進行分析。該報告指出,雖然AI技術確實大幅提升了數據收集及分析的效率,但風險評估的最終判斷及責 任仍需由人類承擔。 除了私人機構,各國智慧局也在商標檢索方面引進AI工具。國際商標協會(INTA)早於2018年的報告就指出,當時至少就已有五個政府開發了使用AI驅動的商標圖像檢索引擎。其中,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SPTO使用圖像編碼系統以訓練AI,其他政府則多仰賴私人機構所開發的搜尋工具,例如澳洲智慧局(IP Australia)及歐盟智慧局(EUIPO)採用TrademarkVision的圖像辨識工具,該工具使用類似臉部辨識技術。智利、中國及日本也都使用私人機構所開發的工具。 全球最大的免費商標檢索資料庫則是由WIPO所建置的全球品牌數據庫(Global Brand Database),其提供AI驅動的文本或圖像商標檢索,涵蓋全球80餘個商標局及國際組織,涵蓋超過5,000萬個商標。...(本文未完) 延伸閱讀
相關書籍 more
實務講座 mor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