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動醫療機構淨零排放的現況與法制趨勢(醫法新論)

文章發表:2025/05/02

韓政道

壹、前 言

隨著氣候變遷,溫室氣體的排放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與生存的影響逐漸嚴重。為能減緩氣候變遷,國際逐漸形成共識,希望企業或機構組織在特定期間內,利用二氧化碳清除量超越排放量的「負碳排」(carbon negative),或者透過減碳等方式,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正負抵銷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並且最終達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直接或間接排放量扣除人為降低量後,得以歸零的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

而為能達到此目標,各項產業、企業或組織機構等,也應充分掌握內部排放溫室氣體的實際情況。據此,各產業除應確實掌握生產或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作為來衡量人為事件或行為對環境帶來的傷害程度外(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也應透過專家人士進行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CFV),盤點採購、生產、銷售、供應、運輸和員工出差通勤等企業營運時,各環節所產生的排碳放活動及其排放量。

是故,同樣探究醫療機構的淨零排放議題時,自應從掌握醫療機構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比例、分布等情況出發,據此方能對症下藥,擬定有效降低醫療機構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策略與措施。本文以下將針對日本醫療機構的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與減碳的法制、策略與具體經驗進行說明,希冀未來能作為我國醫療機構與主管機關等之參考與借鑑。

貳、我國醫療機構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我國自2023年1月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之修正案後,該法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氣候法是我國首部納入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性法律,該法第1條立法目的即明確宣示「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制定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落實世代正義、環境正義及公正轉型,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並確保國家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同時,該法第4條也明定我國應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為能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除須由政府各部會共同合作外,也需國內產業界的積極配合。我國醫療體系與技術享譽全球,面對國人普遍使用醫療資源的習慣,現階段醫院與診所等醫療機構消耗與排放的能源及溫室氣體正應值得我們共同關注。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非生產性質行業大用戶的能源消耗,醫院即以16.76%高居第一,如進一步從醫院內的能源使用分布觀察,約近六成電力用於空調設備(59.41%);其次則為照明設備(13.26%)、第三名後依序為電梯設備(5.63%)、事務設備(4.85%)、給水汙水設備(3.96%)、送排風設備(3.57%)、冷凍冷藏設備(2.54%)等。

據此,我國的醫療機構如何在目前國家整體淨零排放(net zero)政策目標的推動下致力降低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應有必要借鑑他國的具體策略與作為。本文以下將先說明日本醫療機構的溫室氣體排放現況,並針對該國目前醫療機構的減碳策略與具體措施為介紹,希冀提供我國醫療機構與主管機關等參考。

參、日本醫療機構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氣候變遷是對全人類環境都會造成影響的議題,依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26屆會議(下稱COP26)通過的「巴黎協定」中即大力呼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希望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水準之上(低於2.0蚓內),藉以維持人類於地球的生存條件。

據此,日本同樣也宣布於2050年前,應積極推動相關的減碳措施,藉以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為達成這項目標,日本已藉由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推動規劃各項的減碳計畫與措施。至於醫療機構的碳排議題與減碳政策,也同樣受到該國重視,本文以下先透過日本官方與民間分別作出的調查與研究來說明日本醫療機構溫室氣體的排放現況。

一、名古屋大學暨附設醫院研究報告

從日本的經濟指標顯示,醫療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社會的5%~10%,但政府目前仍未能掌握「個別醫療機構」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此外,如COVID-19大流行期間,對於日本醫療機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影響當中,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變化為何也應值得探究。故為能協助醫療機構擬定正確有效的減碳計畫,對於個別醫療機構溫室氣體的排放狀況,自應更加精準的計量與評估。

因此,日本名古屋大學即進行了相關研究,以評估所屬的醫學研究中心與附設醫院(下稱研究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特定期間內的具體變化(包括COVID-19大流行期間)。這項研究是日本醫療機構首次進行的長期性溫室氣體排放量調查研究。

依據該研究統計,研究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為73546噸(tCO2e),相較過去11年間增加了26.60%,電力消耗產生的溫室氣體則占總量的26%。而包含醫療器材藥品、醫療用品、廢棄物及水的使用量等,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有所增加。詳言之,相較於2019年COVID-19擴大流行前,自2020年4月起COVID-19大流行期間,由於就診人數降低,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2.19%。但從每月平均住院一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觀察,相較自2018年的0.24噸(tCO2e),2020年則增加為0.26 噸(tCO2e),主要原因可能是院內的傳染性醫療廢棄物增加,病人重症所需使用的藥品與醫療器材等消費量也增加之故。研究也推測,由於COVID-19導致前往研究對象看診的總人數降低,故2020年分別與2018年、2019年相較,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是呈現減少的情況。

至於研究對象的瓦斯燃燒以及能源用電等,則在名古屋政府大力推動節能與再生能源利用等政策下,整體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但是,隨著日本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影響,高齡病人的診療照護所需要的醫藥用品與醫療器材等消費量也隨之增加,如同上述,對比過去11年間,該院的整體溫室氣體總量排放量依然增加了26.60%。再者,從室外氣後與溫室氣體排放間的關係來看,該研究調查指出,自2014年4月起到2021年3月止,經分析研究對象的每月平均室外氣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可發現每月平均氣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間呈現正相關的現象,1年當中夏天和冬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總歸來說,從這項調查可知,研究對象在過去11年期間,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普遍增加,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整體排放量則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病人每月住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有所增長,推測可能是因疫情期間需長期住院的重症病人數量增加,以及受到高齡化社會等影響。據此,個別醫療機構如需擬定有效的減碳措施,對於院內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調查與掌握,應是當務之急。

二、醫院低碳社會實施計畫調查報告

日本在2015年與多國締結的巴黎協定中,針對2020年以來的氣候變遷問題,設定了降低碳排放與保持(不升高)平均氣溫等目標。為能達成該項目標,依該國制定的地球暖化對策推進法(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應組成統籌與協調單位(由內閣府組成的地球暖化對策推進本部),負責擬定氣候變遷等相關對策與計畫。為能回應巴黎協定的要求,日本政府目標自2013年至2030年止,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減少26.0%。

為達成上述目標,經日本醫師會、醫院會、全日總醫院協會、日本醫療法人協會、日本精神科病院協會及東京都醫師會等共同組成的「醫療機構地球暖化對策推進協會」即進行了「醫療機構低碳社會計畫實施追蹤調查」,並定期在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召開的「低碳社會實行計畫追蹤會議」中,將其減碳成果與調查數據等進行專案報告。根據該計畫所設定的目標,希望醫療機構能自2006年起到2030年止消減25%的溫室氣體。

在最近一次的2021年度追蹤調查報告中,有特別針對能源消費的增減,以及影響能源增減的環境變化等因素,對各大醫療機構實施量性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導致醫院用電與瓦斯等使用量增加的環境變化因素中,有59.1%意見認為,該國夏日越趨炎熱的「氣候變化」為主要原因。其他的因素則如「COVID-19擴大流行」(47.0%)、「石油價格大幅變動」(20.1%)、「住院病人增加」(9%)、「外來病人數量增加」(7.4%)、「高功能醫療器材與檢查等設備的導入」(7.7%)、「資訊系統的導入」(7.1%)、「提升病人服務品質」(5.5%)等。相較下,認為屬於減少醫院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因素者,則以「住院病人數量減少」的46.4%為最高,其次依序為「外來病人人數減少」(39.9%)、「COVID-19擴大流行」(29.2%)、「氣候變化」(15.5%)、「病床數量減少」(11.6%)、「石油價格大幅變動」(8.6%)、「設備機器更新與增設」(7.3%)、「省電設備的導入」(6%)。

根據上述的調查,增加醫療機構的能源消費與成本的因素,大致可從氣候變化、石油價格大幅變動,以及受COVID-19影響來理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增加或減少因素,都有「設備更新或增設」的看法。但若進一步將問題具體化為「增設通訊或資訊設備」或「導入先進高工效的醫療機器或檢查設備」時,多數看法則認將會增加院內能源的消費。因此,醫院設備更新資本的投入,對於能源消耗的增減,依然要從其設備更新的具體功能、用途等判斷。

再者,本次報告中,也同時針對目前醫療機構對各項節能措施推動的意見進行調查。調查中認為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或「有進步空間」的醫院,比例為48.9%;相對認為已無過多進步空間或完全沒有進步空間的看法則有44.4%。此外,若進一步的問題是「目前仍可採取的節能方式為何?」較多的看法除有「養成日常工作的省電習慣或舉辦相關推廣活動」等軟性措施外;也有許多醫院認為應當「導入高效率的設備」、「改善設備的運用方式」、「能源轉型」(從重油和煤油轉向電力)、「通過能源可視化改善管理」和「積極引入再生能源」等。另一方面,認為沒有或完成沒有節能空間的醫療機構,有關院內的節能方式,大多都僅採取「實施日常節能活動」......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01期:代孕政策與人工生殖法制之再省思  訂閱優惠


月旦品評家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