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短評
台灣股市現貨交易目前採行「集合競價」,每5秒才會撮合一次,亦即各大券商每5秒會撮合一次投資人的委買以及委賣,若投資人來不及送出委託單,就必須要等待下一個5秒進行撮合。一年後採用「逐筆交易」之後,只要券商掛出委買單,所有投資人皆能看到這張委買單,之後就是投資人與券商相互比較委託、搶單的速度。
兩種制度在「成交價格」形成方式差異部分,現今採行「集合競價」,其規則為在漲跌停價格範圍之內,以能滿足「最大成交量」的價位成交,因此一筆委託只會有單一成交價格;未來「逐筆交易」之下,依據委託簿中已輸入還未成交的賣出價位從低至高依序成交,因此一筆委託可能會產生多個成交價格。
委託種類部分,「集合競價」委託單為只能修改下單數量的「限價單」(使用指定的價格進出),而未來在「逐筆交易」制度之下,將提供「限價」或「市價」(不指定價格,根據當時市場報價進出)的價格方式,以及「當日有效」、「立即成交或取消」或「全部成交或取消」下單方式,因此逐筆交易制度將有6種的委託選擇。採行逐筆交易制度之後,由於可以「委託改價」,因此不用取消委託單後再重新下單,將可以直接修改限價,這可以大幅減少取消委託的部分,使交易更有效率。下表為「集合競價」以及「逐筆交易」制度比較。

雖然國際主要股市皆已採逐筆交易,並且相較於集合競價,資訊可以更加透明,揭示速度更快,以及交易可以更有效率,但是仍有券商、專家學者等提出對於逐筆交易制度的憂慮。在逐筆交易制度正式上路之後,法人以及外資等會競相提升各自的交易設備,利用高端的設備,從事「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亦即將交易策略編製成電腦程式,透過高速電腦運算(以百萬分之一秒為單位),決定下單時機、價格和數量等交易決策,並找尋市場中稍縱即逝的套利機會。高頻交易優點在於可以避免人為及非理性因素造成干擾,並且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在證券、期貨市場上進行大量的金融買賣交易,獲取可觀的獲利,並且亦可促進市場交易之流動性,交易效率更加提升;而其缺點除了可能會加劇市場的波動程度,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大幅提高之外,市場上的散戶及中小型券商可能在「設備競賽」當中,相較於大型券商、外資等,屬於被痛宰的一方,將造成大者恆大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