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望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使爭議性「粒線體置換療法」合法之國家

文章發表:2018/10/03

黃浥暐

壹、新訊快遞*

繼英國之後,新加坡可望成為第二個明確合法化粒線體置換療法(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therapy, MRT)的國家。新加坡的生命倫理諮詢委員會(Bioethics Advisory Committee, BAC)在2018年五月份曾舉辦兩次公開研討會,並將彙整來自公共和宗教團體的書面反饋意見,向政府提出關於是否將該技術合法化的正式建議。BAC審查小組的主持人表示,在諮詢過的一般民眾中,最常見的憂慮是自我認同問題,以及從這種方法出生的孩子會擁有三人的基因組成此一事實。

目前在新加坡仍不允許在臨床上進行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改造,但以研究為目的之基因改造是可行的,此則不同於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因此,粒線體置換療法可在科學研究的範疇下執行,但為了將此治療納入主流,法律仍需要改變。此外,新加坡也將密切關注英國的情況,汲取其經驗並從中學習。

貳、評析

粒線體(Mitochondria)是在細胞中產生能量的重要胞器,擁有自己的環狀DNA(mtDNA)及基因組。相較於細胞核基因體(Nuclear genome)具33億鹼基對、約2萬個基因,粒線體基因體(mitochondrial genome)僅有16,569個鹼基對、37個基因,主要負責人體細胞行呼吸作用以產生能量的功能[1]。當粒線體當中的基因產生突變時,可造成能量密集型組織如大腦、心臟、肝臟以及肌肉等功能的異常與損害。許多粒線體疾病是無藥可治且致命的,比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生退化性損傷的兒童罕見疾病:萊氏綜合症(Leigh syndrome),罹患此病的孩童多於2至3歲前死亡[2]

孩童粒線體的唯一來源為母親,因受精時位於精子尾部的粒線體並不會進入卵子,故子代的粒線體皆來自卵子細胞質中的粒線體,若母親的粒線體DNA具有致病突變,此突變極可能遺傳至子女。粒線體置換療法(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therapy, MRT)為一種輔助生殖技術,利用捐贈者的正常粒線體來替換卵子或胚胎中有缺陷的粒線體,使攜帶罕見遺傳疾病基因的婦女有機會生下健康的嬰兒。但這也意味著後代將攜帶來自「一父二母」三親的DNA,且胚胎粒線體基因會以母系遺傳的方式不斷延續下去,這些都使得MRT成為一個有爭議的技術。

2015年,粒線體置換療法在英國獲得批准,英國也成為世界上首個明確合法化此技術的國家。隔年,英國人類生殖與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HFEA)宣布將開放醫療院所申請MRT治療的許可證,透過這項技術產生的前兩名嬰兒將於今年出生。迄今為止,除了英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針對MRT通過法律,但在某些雖無明確合法化、但在基因改造方面有較寬鬆的法律的國家,也已經開始使用此項技術。 2016年,一名Leigh綜合症的女性攜帶者在墨西哥接受了治療並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孩;2017年,一個烏克蘭團隊報告了MRT的兩次成功案例。此外,許多國家全面禁止改造人類生殖細胞,MRT技術因此包含在內。泰國是唯一沒有明確禁止改造人類基因組的國家,而義大利和以色列則在某些條件下允許。

目前在英國批准使用的MRT有兩種。第一種為「母體紡錘體轉移」(maternal spindle transfer),將來自母親的卵子細胞核置於捐贈者被移除細胞核的卵細胞中,然後進行受精。另一種為「原核轉移」(pronuclear transfer),首先使卵子受精,再將胚胎的細胞核轉移至去核的捐贈者卵細胞內。而新加坡正在考慮採用第三種更新的方法:極體轉移(polar body transfer, PBT),將卵細胞(在受精之前或之後)分裂時形成的小型細胞「極體」(polar body),轉移至捐贈者的卵細胞中;極體具有與卵細胞相同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但只含非常少量的細胞質,因此僅具極少量的粒線體,這使得PBT可能更簡單且更安全。

對於生殖細胞如精卵、胚胎的基因操作向來容易觸動敏感神經。儘管粒線體DNA僅佔人體基因組的一小部分,且粒線體置換療法並未改變任何細胞核基因,理論上不會影響後代的外表、智商等性狀特徵,但經過粒線體置換產生的嬰兒身上除了父母之外,更攜帶了第三人的粒線體DNA,這是在倫理層面上前所未見的狀況,也使部分學者及生物倫理學家憂慮是否會對這些「粒線體置換嬰兒」的未來帶來不可預期的影響,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層面上。然而,對於粒線體基因有缺陷的婦女而言,粒線體置換療法是她們產下含有自己遺傳性狀的健康寶寶之唯一機會,遠勝於接受少量粒線體基因捐贈的潛在風險。此種無更佳解決方案的醫療難題,一般而言較容易被公眾接受進而立法,故有英國、新加坡等先進國家的先例之後,粒線體置換療法在未來的生殖醫學中可望逐漸普及。

參、延伸閱讀

  • 程法彰,與人類或胚胎有關之生物技術法律政策,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2007年06月,4卷2期,127-151頁。

註釋

  • Sandy Ong. " Singapore could become the second country to legalize 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therapy." Science.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6/singapore-could-become-second-country-legalize-mitochondrial-replacement-therapy. doi:10.1126/science.aau3989. (Last visited: Sep. 7, 2018)  返回內文
  1. Chial, H. & Craig, J. (2008) mtDNA and mitochondrial diseases. Nature Education 1(1):217. https://www.nature.com/scitable/topicpage/mtdna-and-mitochondrial-diseases-903 返回內文
  2.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leigh-syndrome#statistics 返回內文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