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預測與預防

文章發表:2018/05/21

黃浥暐

壹、新訊快遞*

精神疾病由於其複雜且尚未明確的成因,一直是預防醫學中失落的一隅。但近年來科學家逐漸發展出方法,以評估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性,從觀察孩童期的細微特徵,到青春期後期更加明確的指標,甚至設計出風險計算器以預測未來發病的風險。

此外,從認知與行為治療、孕婦營養補充品到預防性藥物,各式針對精神疾病的預防性療法正在進行測試中。

貳、評析

在常規的健康檢查中,醫生能從各項實驗室數據及影像檢查來評估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是癌症的風險,以早期處置來減緩或者阻止疾病的發作。不過,談到精神疾病的預防,無論是焦慮、憂鬱或是精神分裂症,受到關注並不多。首先,我們對大腦的認識尚於起步階段,那些錯綜複雜的化學與電訊號如何構成我們的心智與人格,至今仍是個謎團,目前亦未有一種生理數據或指標能準確地預測精神疾病的發生。此外,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成為預防上的重大阻礙,患者所產生的認知與社交行為異常,在社會上常引起他人的誤解與偏見,甚至連部分醫療人員亦同,故與其他生理性疾病如心臟病、氣喘等比起來,若給予模擬兩可的精神疾病預測,對患者而言是難以啟齒的枷鎖,不得不加倍謹慎。然而,若不適時找出具有罹病傾向的人們,將使其錯失早期治療的先機,或許對他們而言是更大的傷害。故科學家仍試圖在一片混沌中尋找蛛絲馬跡,希望能在疾病發作前儘早採取積極措施,以將患者的損害降到最低。

一、尋找早期徵兆

首先將觸角伸向發病時間較早,容易造成生活嚴重失能的精神分裂症。尋找精神分裂症源頭的努力開始於1980年代,當時認為當人們出現無法區分現實和幻想的症狀時,即為精神分裂症的「首次發作」。不過,當醫生對發作後住院的病患進行訪談時,驚訝地發現許多人早在數月甚至幾年前便經歷了認知、行為和感知上的改變。這提示了一個概念,即在精神分裂症首次發作前便存在一種「出現病徵的風險狀態」。

舉例來說,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患者,在未來可能發展成精神分裂症。「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長期持續且異於常人的內在體驗與行為模式,患者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便會產生症狀,包括出現扭曲的思考與感知,社交障礙與焦慮,變得偏執且多疑,容易產生特殊的信仰,出現奇異的情緒反應或行為等,但尚未出現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幻覺等症狀[1]。儘管這些患者的頭腦還很清醒,且對自己的異常狀態有自覺,他們仍擔憂大腦不知道何時會迅速失去控制、傾向精神分裂症那端的天平。比方說,壓力被認為會調控影響突觸修剪的激素,因此在壓力事件後經常伴隨著精神崩潰。也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某些生活習慣,如抽大麻,可能提高具患病傾向的人群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透過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醫療紀錄,及追蹤其子女的醫療紀錄,科學家試圖找到更早的徵兆。有研究發現,孕期曾遭遇嚴重感染的婦女其誕生之子女較可能發展成精神分裂症。另外,觀察病患孩童時期的家庭錄影帶,並與其同齡的兄弟姐妹之錄像進行比對,發現罹病高風險的兒童,許多在小學階段即可觀察到一些異常行為,像是幻聽、不合乎邏輯的思考、認為受到監控等,也可能出現不自主運動,或將肢體及頭部擺放成不自然的姿勢等。但科學家也強調,雖然出現這些徵兆的孩童未來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較高,其中有更多數的兒童並未發展成疾病。

二、罹病風險數字化:風險計算器

在談精神分裂症的預防之前,必須先找出罹病風險高的人。許多研究團隊以特定基因缺失、家族史、具前驅症狀等特徵,招募具有發病傾向的人,接受長期的追蹤與檢驗,包括神經心理學測試、核磁共振成像、DNA定序、血液分析等,以找出最後真正發病的患者,在前期(數月到數年間)是否出現特殊生物標記物或其他身心特徵。在美國,一項對精神病前驅期綜合症的長期計畫(North American Prodrome Longitudinal Study, NAPLS)正在進行這樣的研究,並發現最終發展成精神病人的人群,在約1年的時間裡會經歷大腦灰質的減少,而炎症的血液標記物或許能提高風險,並預測灰質的損失。

2016年, NAPLS發布了一個能預測精神分裂症發作的風險計算器,他們對596名處於精神分裂症前驅期患者進行長達2年的追蹤,並將其觀察結果應用於風險計算器的設計上。最後發現,出現異常的想法與變得多疑,社交功能的嚴重衰退,較低的語言學習以及記憶表現等前驅症狀的嚴重性,可構成預測精神分裂症發作的重要指標[2]。此計算器可作為專業人士評估未來發病風險的參考,該工具可在網上免費獲取、使用。

三、發展預防性療法

現階段對於處於精神病前驅期的患者,醫生的首選仍為治療精神病「完全發作」時使用的抗病藥物。然而,這些藥物能否「預防」精神病的發作尚無定論,且此類藥物帶有許多副作用,故是否適用於前驅期患者仍充滿爭議。目前開始有藥廠對於專門使用於預防的藥物進行研發,亦有研究正在測試給予孕婦膽鹼(choline)是否可保護胎兒的大腦,以減少其未來發展為精神病的可能性。另外,認知行為療法的早期介入也被認為對改善精神病的症狀及降低發病風險有幫助,但是否能確實改變其神經生物層面的本質仍屬未知。

達成精神疾病的早期預測是第一步,但找出高風險族群後才是真正的挑戰。如何發展預防性療法,甚至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給予不同的治療,是往後努力的目標。

參、延伸閱讀

  • 熊德筠,心理健康促進於社區精神疾病高風險青年之論述分析,護理雜誌,62卷4期,2015年8月,12-18頁。

註釋

  • Jennifer Couzin-Frankel, Scientists Are Learning to Predict Psychosis Years in Advance—and Possibly Prevent It, SCIENCE, Nov. 16, 2017,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1/scientists-are-learning-predict-psychosis-years-advance-and-possibly-prevent-it (last visited May 14, 2018).  返回內文
  1. Ranna Parekh, What a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personality-disorders/what-are-personality-disorders (last visited May 15,2018).  返回內文
  2. Tyrone D. Cannon, Changhong Yu, Jean Addington, Carrie E. Bearden, Kristin S. Cadenhead, Barbara A. Cornblatt, Robert Heinssen, Clark D. Jeffries, Daniel H. Mathalon, Thomas H. McGlashan, Diana O. Perkins, Larry J. Seidman, Ming T. Tsuang, Elaine F. Walker, Scott W. Woods & Michael W. Kattan, An Individualized Risk Calculator for Research in Prodromal Psychosis, 173(10)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980-988 (2016).  返回內文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