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明定人工智慧(AI)法規,醫生將負起決定最終的診斷和治療方針之責任

文章發表:2018/10/17

黃浥暐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為了解決醫療費用日漸膨脹、醫療資訊增加對醫療者帶來負擔、困難疾病的確診時間過長和醫師人力短缺等結構性問題,日本政府在五年內花費了一千億日元,積極推動人工智慧(AI)的產學合作,預計在2022年末將創建10所「AI模範醫院」,目標是通過AI加強醫療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及推動醫療器材出口等。並於2018年度制定評價標準。

AI的角色是助手,診斷仍需由醫生完成。為達成上述目標,厚生勞動省將致力於制度面的明確化。主要牽涉到兩法:「醫師法」與「醫藥品醫療機器等法」 。

在「醫師法」部分,日本政府明確指出AI提供的醫療支持是為了支持醫生的最終判斷,無論AI技術的未來發展如何,「醫生將負起決定最終的診斷和治療方針之責任」。AI不能單獨確定診斷或單獨決定治療方案。此外尚待討論的議題還有:若AI的估算結果存在誤差,在這種情況下,使用AI做出最終決策的醫生是否應該負責?醫師是否有必要接受有關AI的適切教育,以確保安全?為了能使AI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支援,是否有必要讓醫生參與醫療保健領域的人工智能開發?等等。

在「醫藥品醫療機器等法」部分,首先,有必要定義「何種使用AI技術的產品屬於醫療設備」?必須針對「該產品對治療方針的決定性程度」及「出現問題時對人體的風險」進行考量。目前日本政府正根據他國的法規等進行審議中。第二,能透過自主學習不段提高性能的AI,在於市場銷售後隨著時間的推移, 因為再度學習到新的臨床資訊等、於性能上可能產生變化。因此必須建立起上市後再次評價的機制,包括針對AI學習方法的管理、持續的性能驗證及風險管理的實施方法等。

未來於AI醫院,將針對癌症患者的治療開發一個系統,可以在醫師問診的同時自動輸入病歷並診斷影像,提供最佳的治療選擇,讓醫師能夠專注於重要的診斷及手術,不但能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也讓醫師能有足夠的時間向患者解釋病情,進而提升患者滿意度。

此外也開發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內視鏡診斷輔助系統的AI。利用AI進行血液檢測分析,分析DNA並顯示最佳治療方案等等。若收集的數據量越大AI的準確性也會隨之提升,因此還需開發可收集患者數據的血壓計和心電圖儀器等設備。AI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浪費,預計每年可節省數千億日元的成本,並有助於解決醫師和護理師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在日本,日立製作所正在研發利用AI分析電腦斷層掃描圖像的設備,以協助診斷。佳能醫療系統使用AI來抑制CT成像時的輻射劑量,並提高圖像的清晰度。根據調查公司富士經濟指出,日本與AI醫療相關的國內市場規模在2025年會到達1500億日元,是2016年的37億日元的四倍。

參考資料

關鍵字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