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主講人

陳衍任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講座介紹】

我們都知道,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帶給人類的危害,越來越清晰可見。為了捍衛我們的生存基礎,近年來,全球各地有一股聲音,也就是在傳統的秩序法監管之外,另外引進一套以市場運作為基礎的管制手段,這當中包含:國際間普遍適用的「碳稅」(或我國即將上路的「碳費」),以及重要性與日俱增的「碳排放權交易」。
不論是「以價制量」的碳稅(或碳費),或是「以量制價」的「碳排放權交易」,在今年初立法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後,可以說是箭在弦上的既定政策。這些保護氣候的政策,一旦上路後,對於相關產業的經營,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無獨有偶的,歐盟執委會也在2021年7月提出「減碳55%包裹法案」(Fit for 55-Pakets),這可以說是近年來歐盟因應氣候變遷法制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內容涵蓋三大面向:修改「歐盟排放權交易指令」、引進「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及修改「歐洲能源稅指令」。上述三大面向,也同樣可分別歸屬「數量引導模式」與「價格引導模式」的管制工具。不同管制模式的選擇,理論上沒有絕對優劣之別,但各自擅長的管制場域究竟為何?又個別制度在實行上,會遇到那些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阻礙?
此外,在歐盟執委會提出的「減碳55%包裹法案」中,稅法究竟扮演何種角色?透過稅捐或其他公課的課徵,特別是向來有「氣候關稅」之稱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對歐盟進口企業而言,究竟會帶來何種程度的挑戰?

 

【講綱】

  • 壹、去碳化的挑戰
  • 貳、碳訂價工具的選擇
  • 一、碳訂價工具的基本概念
  • 二、碳訂價工具的類型劃分
  • 三、「價格引導模式」與「數量引導模式」
  • (一)價格引導模式
  • 1. 碳稅
  • 2. 能源稅
  • 3. 特別公課
  • (二)數量引導模式:碳排放權交易
  • 四、碳訂價工具的挑戰
  • 參、歐盟當前法制發展:以「減碳55%包裹法案」為核心
  • 一、修改「歐盟排放權交易指令」
  • 二、引進「碳邊境調整機制」
  • 三、修改「歐洲能源稅指令」
  • 四、建立「社會氣候基金」
  • 肆、歐盟法制發展對我國企業的衝擊與借鏡

  •  

    免費試聽

    完整影音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