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2021年時事短評 | |
發佈日期:2021/08/23 |
|
109年台上大字第1869號裁定──個資法第41條之「利益」,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背 景
大法庭針對涉及個資法案例衍生出之法律議題進行統一見解之裁定。本案事實為被告意圖損害告訴人之利益,將告訴人另案受強制執行案件之相關訴訟隱私資料(公司對告訴人之債權憑證、強制執行分配表、股票集保查詢報表等)分別交、寄給與該案無關之他人,損害告訴人之隱私權。本案衍生之法律爭議為,究竟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所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中之「利益」,是否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焦點檢視
一、就此法律爭議,就最高檢察署及專家鑑定人之意見,有以下三說:
(一)肯定說
依照過往幾個曾被多次引用之實務判決內容:「修正後個人資料保護法已刪除修正前第41條第1項規定,並將修正前第41條第2項構成要件中之『意圖營利』文字修正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條項編排上亦因前開原居前項規定經刪除,而循序移置為同條第1項。觀之此等修正內容,顯有限縮非法使用他人個人資料之刑事處罰範疇,對於『無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0條第1項規定者,廢止其刑罰規定,而以民事賠償、行政罰資為救濟甚明。是以,上開修正後所稱之『利益』,應侷限於財產上之利益而言,不得恣意擴及精神或身體等方面,始符合修法之目的。」既已刪除舊法第41條第1項規定,則新法第41條條文所謂「利益」,應予以目的性限縮,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不得任意擴張及於侵害精神、人格等非財產利益之情形,始符合修法之旨。 (二)否定說 從前開修法歷程以觀,立法委員李貴敏等28人之提案雖於新法第41條意圖要件在用語上參考刑法規定,然仍於討論會中闡明其不限於財產上利益,故單以此等相同用語,尚難得出立法者有新法第41條「限於財產上之利益」用意之結論。何況,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目的,原係「為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並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特制定本法」,此觀同法第1條自明。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處罰規定之行為,本質上即屬客觀侵害人格權之行為。「人格權」既為我國制定個人資料保護法所欲保護之法益,則無論外國立法例、學說如何,或可供日後修法參考,仍均無礙本法所保護者當非僅止於財產上之利益,亦應及於個人之人格權。新法第41條 所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之「利益」,自當包括人格權,而非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否定說乃綜合我國個資法修法歷程及立法目的後所得之結論,該「利益」,自當包括人格權,而非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三)區分說 鑑定人薛智仁教授區分兩種意圖型態,進行不同之解釋: 1.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 現行法下在適用「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時必須基於罪刑法定原則之拘束,將行為人所欲追求之財產利益限於欠缺民法上屆期且無抗辯權之請求權的情形,不得擴大適用至行為人追求合法財產利益的情形。但是,基於此一不法獲利意圖要素之存在理由是誘發行為人反覆侵害個資的動機,可以考慮將其限縮在行為人係基於營業而獲取不法財產利益的情形,排除意圖單次侵害個資不法獲利的情形。 2.意圖損害他人之利益 作為特殊之主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此一意圖所欲造成的利益損害,絕對不是隨著「違法侵害個資」所必定出現的資訊自決權或資訊隱私權的侵害,而是透過侵害個資進一步引發的其他的利益侵害,例如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等。如果行為人違法利用他人個資,單純是為了使個資所涉及之當事人隱私曝光,而沒有進一步追求侵害另一個法律所保護的利益,不該當此一意圖要素。 二、109年台上大字第1869號裁定:
採否定說
109年台上大字第1869號裁定節錄:「無論從修法歷程、目的或人格權之保障角度觀察,於現行法制下,立法者既已透過採取立法委員李貴敏等28人之提案,即係明確表示否決行政院所提出之刪除舊法第41條第1項,保留第2項『意圖營利』之修法意見,而修正為新法第41條。如採上揭肯定說,不啻違背立法本旨而回復到未被立法者所採納之行政院修法提案。故本庭認為,行為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新法第41條所列各該規定、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即有新法第41條之適用。本條所指之『利益』應不限於財產上之利益,亦即否定說之法律見解較為可採。」大法庭綜合各說見解,基於立法目的與修法沿革等,採取否定說之見解,認為個資法第41條之利益,應不限於財產上之利益,統一法律見解。 法領域: 個人資料保護法
關鍵詞: 隱私權、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 意圖損害他人之利益
延伸閱讀
相關書籍 more
實務講座 more
|
|
看更多2021年時事短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