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月結時間延長的背景
月結(Monthly Closing)是公司每月就收入、成本與費用進行結算,彙整財務概況,作為管理階層即時掌握經營成果與調整策略的重要依據,在保險業更是滿足監理要求的重要作業程序。隨著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保險合約」(下稱IFRS 17)逐步上路,結帳所需的時間與作業複雜度大幅上升,成為業界2026年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根據美商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 WTW)於2023年發布的調查報告,統計來自37個國家的235家保險公司,逾七成的受查者預計會需要更長的工作日程,反映出國際間多數保險公司在IFRS 17下,也受到結帳日程拉長的影響。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亦於2025年7月初公布「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告及營運情形公告申報特殊適用範圍辦法」修正,特別針對保險業及具保險子公司的公開發行公司,明文規定在IFRS 17施行後,因結帳流程更加繁複,考量原有結帳作業時程普遍無法完成,原先每月10日前需公告營收資料的時限,得延長至每月15日前。
綜合來看,不論是國際趨勢或主管機關法規的修訂方向,保險業面對月結時間延長已是無可避免的現實,背後更反映出IFRS 17結帳流程本質上的重大變化。
貳、IFRS 17結帳的主要挑戰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4號「保險合約」(下稱IFRS 4)與IFRS 17在精神上的差異,直接導致結帳流程與技術挑戰層層疊加,使月結作業變得更加繁瑣且需要精細控管。以下將從幾個關鍵面向說明其主要挑戰:
一、結帳程序增加,結帳流程延長
在IFRS 4結帳時期,保單、理賠及費用審核等作業完成後,就可以直接進行帳務處理。然而在IFRS 17下,保單必須依據其履約期間的現金流預測,若在原始認列時,整體履約現金流量現值為淨流入,應認列合約服務邊際(Contract Service Margin, CSM),並按履約進度系統化、邏輯性地攤銷認列收入;營業費用則需要考量與保險契約的相關性,將營業費用區分為直接歸屬與非直接歸屬於保險合約組合,並依其性質分攤至保險服務費用。為支撐這些需求,業界普遍都必須增購費用分攤系統及CSM計算引擎系統,結帳的系統流程明顯拉長。
此外,在IFRS 17要求下,保險合約需要依分組(Portfolio)進行管理,再經過獲利性測試與年期進行分群(Group)標籤,並依現時市場利率更新折現率後,透過精算系統多次反覆計算,結帳步驟更為繁瑣。
這些新增的作業流程,使得每一個結帳作業都變得更為複雜,稍有疏漏都可能影響整體結帳時程。
二、現時利率導入,加重市價取得與折現率建構的負擔
在IFRS 4時期,保險負債的衡量係以保單發行時鎖定的利率(Locked-in Rate)為基礎,該利率由主管機關參酌經濟金融情勢及險種特性公告制定,因此多數負債金額可在月結開始前即提前啟動計算。然而在IFRS 17下,負債評價須以「現時利率」(Current Rate)為基礎,並需即時反映市場價值的波動,增加了結帳期間對市場資料更新與負債重新評價的需求。
這一轉變帶來兩大挑戰:
(一) 需每月取得符合公允價值準則的市價資料,這些資料通常來自不同資產類別及市場(如國外基金、私募基金、非上市債券等),往往需要等月結後第二營業日才能取得完整資訊。若遇連續假期或跨國市場延遲,更直接反映在結帳時程上。這些情況,都使得利率資料的取得成為月結不能提早啟動的重要關卡。
(二) 每月需重新建構折現率曲線,並依此計算保險負債的現值。折現率不再是過去單一數值的取得與設定,而是需從無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出發,依照幣別與負債特性決定折現率曲線之建構。針對不同保險商品類型與存續期間,也因配置不同的折現率組合,倍增作業負擔。
三、資料與計算量爆增,系統壓力上升
精算系統通常以高精度與著重計算為主,無法大量蒐集與彙整資料,因應IFRS 17對資料完整有更高的要求下,增加了過去結帳流程中沒有的企業資料倉儲(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 EDW)系統角色。EDW系統需要支撐大量保單、理賠、再保等多個系統來源的細部資料,經過彙整、清理與欄位標準化後,再依精算系統運算需求產出對應的資料格式。使該系統成為結帳資料準確性與效率的重要前哨站。
另外,在IFRS 4下,多數準備金可一次性以總體保單群組進行計算與衡量。然而,在IFRS 17的要求下,精算系統的計算更為細緻,計算的動作涉及不同經濟假設、現金流拆分及折現率的應用,準備金計算已經無法像過去可以「一次做完」,必須多次的循環精算、分群、再計算,且無法藉由其他系統分擔任務下,精算系統必須獨自承擔逐步計算的重責大任。
在資料量與計算次數的爆炸性成長,對於EDW系統與精算系統造成重大壓力,使得高度系統化的公司,也無法避免結帳時間增加的課題。
四、資料正確性要求提升,人工檢核壓力加重
儘管大多數公司都提前透過系統自動化來因應,但由於IFRS 17涉及大量因子、參數設定及資料比對作業,人工作業仍無法完全取代,反而在某些關鍵環節上更顯重要。如,資料前置檢核,更需要具有經驗的人員進行資料的分析性、邏輯性檢查,確保各階段資料來源、計算邏輯及輸出結果的一致性與合理性。這些人工作業步驟,無形中也拉長了結帳時間......(閱讀全文請參考月旦財稅實務釋評或月旦知識庫)
全文刊登於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67期 訂閱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