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關懷理論與實務(一):總論及決策方針(實務講座)

文章發表:2022/07/13

李詩應

「研究物理學,就像藉由觀察西洋棋比賽,歸納出西洋棋規則」,這是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R. P. Feynman的名言。這句話或可解釋為不懂西洋棋的人透過觀察比賽,嘗試找出法則而作為依循的方法。如此也可以運用在關懷的意義上,研究關懷,就需要藉由關懷的感受,歸納出關懷的定義,才能真正了解「關懷」,如何做才能達到關懷的目的。

替他人著想,做事總是將心比心,以他人為出發地幫助他人等,這些就是關懷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不是自己認為在關懷、在付出就是關懷,這只是自我滿足而已。反之,是必須被關懷者感受到被關懷才是真正的關懷。關懷是從對方出發,而不是自己認為已經付出關懷就是關懷了。因此,關懷的定義是:讓對方感受到被同理,進而接受並獲得正向的能量,使得原本的不滿情緒可以抒發、緩解而恢復平穩。本文分四個主軸來說明,以決策高層方針為主,接著以病人關懷、員工關懷,最後做一個總結來前後呼應。

學者指出滿意度等於感受減去期待(S=P–E:Satisfaction=Perception–Expectation)。感受與期待都是可以操作調整的因子,因此要增加滿意度,可以從增加好的感受度與減少期待兩方面單獨或並進均可。在醫療關懷實務中,希望受到關懷而滿意的受詞是誰而言,其實還可分為四個面向,即經營決策者、病方、醫事人員及社會。將分為四次來對應說明,本篇屬於總論及針對經營決策者關懷的論述。

焦躁不安是病人或家屬到醫療院所看病,等待之下常會有的情緒,原因主要有對病情的未知所帶來的不安感,身處不友善環境(硬體的必然不友善、人員的體認與培訓不足,加上本位主義下醫院各單位協調溝通不足造成的不友善)感受。雖然有些醫事人員很反對醫療是服務業這種說法,但一昧地將焦點放在醫療不是服務業上,完全未顧及病人端的感受,另一方面又極力追求醫療技術的進步,造成病人的期待持續高漲。這種方式與滿意度的追求剛好反其道而行,陷醫療環境及人員於極度危機之中,應該不是大部分醫療人員所想要的。

臺灣醫療糾紛處理大都歸於法務、社工或公關部門,重點放在財務補償與法律問題,而停留在危機管理層次,很少回饋到病人安全的風險管理層次。或許在沒有人受傷的幾近錯失事件,可能有完整的檢討,但嚴重的醫療糾紛可能只有討論如何回應家屬,醫療糾紛的檢討卻可能沒有確實連結到病人安全的系統改善.....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1期:實然與應然的對話:臺灣轉診制度的發展  訂閱優惠


月旦系列雜誌

月旦知識庫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