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浥暐
壹、新訊快遞*
近年來,許多生技公司及藥廠試圖研發杜顯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的基因療法,即以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為載體,攜帶正常的基因至肌肉中來彌補病患異常的dystrophin基因。為了在病患受影響的無數個肌肉細胞中生效,須注射極高劑量的病毒顆粒至血液中,但2018年1月30日發表於Human Gene Therapy期刊的研究卻指出,當年輕的獼猴與豬進行如此高劑量的注射後,皆引發嚴重且突發的免疫反應,分別造成肝臟及神經元的損傷;研究員因此發出警告,認為此種仰賴高劑量AAV進行的基因療法對人類亦可能具毒性,尤其當作用對象為年幼的肌肉萎縮症病患時,更需進行審慎的評估。AAV是基因療法中廣為使用的載體,但過去幾乎不曾對高劑量使用進行研究,故此消息一出,使美國基因療法領域公司的股價應聲大跌。
貳、評析
一、DMD/BMD[1]
DMD/BMD在男孩的盛行率為三千五至五千分之一,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肌肉萎縮症。其病因為基因突變,為一種性聯隱性遺傳疾病,異常基因位於X染色體短臂(Xp21.2),使肌肉無法產生正常的蛋白質dystrophin,造成肌肉萎縮。因為是性聯隱性遺傳,故通常只有男性會發病,帶有一個不正常基因的女性通常不會有症狀,但會有50%的機會將有變異的基因傳給兒子。患病的男童在1~6歲間即開始出現因肌肉弱化產生的症狀,如學步困難、運動發展遲緩、扁平足等,肌肉萎縮先由肢體近端如肩膀、臀部、大腿開始,逐漸蔓延至肢體遠端如手臂、小腿等,使小腿肚的肌肉產生假性肥大,並逐漸引起呼吸肌及心肌病變;一般病情惡化速度很快,約13歲之前病童即需要全日使用輪椅,20歲前即可能因肺炎及心臟衰竭併發症而死亡。儘管可透過物理治療及藥物控制部分症狀及併發症,目前尚無根除疾病的方法
二、備受期待的基因療法
遺傳性疾病在過去通常被視為不可逆轉的,但隨著生醫科技不斷的進展,以分子工具移除並替換錯誤的基因,及以病毒載體攜帶正常基因來補償不表現的基因,此類直接改變基因表現的技術已愈見成熟,基因療法於各種遺傳性疾病的運用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2017年底,基因療法在另一種嚴重肌肉萎縮症:脊髓性肌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15名罹患重度/第一型脊髓性肌萎縮症(SMA-1)的嬰兒,本預期最多僅能存活兩年,卻在接受基因療法後,全部成功存活超過20個月,且其中多數孩童能坐直、部分甚至能行走,此成果已發表於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2])。此外,目前位於美國的三家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Pfizer及 Solid Biosciences,正爭相成為首個推出杜顯氏肌肉萎縮症基因療法的公司。
三、高劑量病毒的安全疑慮
上述臨床試驗成果固然令人振奮,但研究中使用了高劑量的AAV,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全疑慮。AAV是在基因療法中相當普遍被使用的載體,在經歷數十年的研究及改良後,一般被認為是安全的,有超過兩千人曾以AAV進行血友病及視盲的基因療法且反應良好。然而,相較血友病的作用對象為微血管豐富的肝臟,要將足量病毒以靜脈注射送至中樞神經系統或骨骼肌,以治療脊髓性或杜顯氏肌肉萎縮症,須使用高劑量的病毒顆粒(一般:1012–1013 GC/kg;肌萎:大於1014 GC/kg),為一般用量的10~100倍以上[3],使其毒性風險大幅提高,且其作用對象為幼童,更須提高警戒。
1999年,在一項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中,一名參與研究的年輕受試者不幸死亡,使當時許多相關試驗喊停,也使基因療法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該研究的負責人James M. Wilson博士,被批評未重視動物實驗中在猴子身上發現的危險警示,故此後他致力於發展安全的AAV載體並挽回名聲。身為Solid Biosciences這家致力於發展DMD/BMD基因療法之生技公司的科學顧問,Wilson博士卻在該公司於2018年1月中的首次公開募股前數日突然辭職,並隨後於1月30日發表研究,指出高劑量AAV在動物實驗中造成年輕獼猴的肝毒性、小豬的神經毒性,部分症狀嚴重的動物甚至必須接受安樂死。無論是他的辭職或是研究結果,都讓外界對涉及高劑量病毒的基因療法感到憂慮。
事實上,任何藥物的劑量夠大都會引發毒性,此結果雖然是重要的警示,卻不需對基因療法的未來感到過度悲觀。尤其對面臨兩歲前死亡的重度脊DMD/BMD患者,或13歲前便無法行走、幾乎活不過20歲的DMD/BMD患者而言,或許寧願冒著風險換取一線生機。重要的是維持各種資訊的透明度,並同時對正面及負面的研究成果進行討論,才能在大膽嘗試新科技與保障安全性之間取得平衡。
參、延伸閱讀
- 陳碧蓮、黃瓊華,病毒性載體之基因治療應用及特性分析,生物醫學暨檢驗雜誌,24卷3期,2012年9月,67-76頁。
註釋
- Antonio Regalado, The Doctor Responsible for Gene Therapy’s Greatest Setback Is Sounding a New Alarm, MIT TECHNOLOGY REVIEW, Jan. 31, 2018,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0141/the-doctor-responsible-for-gene-therapys-greatest-setback-is-sounding-a-new-alarm/ (last visited May 14, 2018). 返回內文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https://rarediseases.info.nih.gov/diseases/6291/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last visited May 14, 2018). 返回內文
- R.S. Finkel, E. Mercuri, B.T. Darras, A.M. Connolly, N.L. Kuntz, J. Kirschner, C.A. Chiriboga, K. Saito, L. Servais, E. Tizzano, H. Topaloglu, M. Tulinius, J. Montes, A.M. Glanzman, K. Bishop, Z.J. Zhong, S. Gheuens, C.F. Bennett, E. Schneider, W. Farwell & D.C. De Vivo, Nusinersen versus Sham Control in Infantile-Onse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377(18)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723-1732 (2017). 返回內文
- Hinderer Christian, Katz Nathan, Elizabeth L. Buza, Dyer Cecilia, Goode Tamara, Bell Peter, Laura K. Richman & James M. Wilson, Severe Toxicity in Nonhuman Primates and Piglets Following High-Dos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n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Expressing Human SMN, 29(3) Human Gene Therapy, https://doi.org/10.1089/hum.2018.015 (last visited May 13, 2018). 返回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