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流感疫苗引起嚴重副作用 影響民眾防疫信心
文章發表:2020/11/04
郭玟婷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人數達成歷年來新高,部分縣市的注射率甚至超過50%。當注射疫苗人數足夠時,就能形成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保護多數人免於疾病威脅,因此疫苗被視作預防醫學最積極且重要的措施之一。
臺灣對於疫情管理較偏重預防措施:播放宣導短片、宣導室內應配戴口罩、勤於洗手等等,而非其他國家採行大規模檢驗人民是否罹患新冠肺炎。2020年10月開始進行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高於往年的接種率固然令衛生機關添加防疫信心,但是公費流感疫苗施打不到一個月時,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已接收超過70件的疫苗不良反應通報,其中有4件案例已死亡的不良反應,以及2件症狀為急性全身神經發炎的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簡稱GBS)。
死亡案例在衛福部的解釋中認為,可能與案例本身長久的慢性病史有關,難以確認與疫苗施打後產生的副作用有關。但令人注目的是發生GBS症狀的病人,2例均為50多歲的青壯年,GBS為自體免疫疾病,攻擊人體神經系統及肌肉並造成癱瘓,最後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GBS治療為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注射免疫球蛋白健保並不給付,醫療費用相當高昂。注射後引發GBS,目前尚無法確認與疫苗之關聯性。
這些嚴重不良反應讓民眾對於疫苗施打產生不信任感,媒體又以大篇幅報導「疫苗施打後使人癱瘓」,對目前如何治療或防疫新冠肺炎的一籌莫展,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有部分醫師懷疑流感疫苗注射後發生GBS症狀之案例,應考慮病例本身已罹患新冠肺炎之可能性,為求謹慎,可能須將病例轉至隔離病房治療。
新聞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