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加入會員  | 購物車 |  購書服務 |  會員專區 |  會員Q&A |  書店公告 |  教師資源 |    sitemap 

元照

高級檢索

新書閱讀

研討會新訊

 看更多2022年時事短評
發佈日期:2022/12/06
警察可以安心開槍了嗎?警械使用條例三讀通過

文:吳煥陽 (律師)
背景

2019年7月在嘉義車站發生鐵路警察遇刺案,鐵路警察不幸殉職;2022年8月,兩名警察追緝遭竊普通重型機車時,先後被監獄逃犯暨竊盜嫌疑人持刀攻擊,兩名警察均送醫不治殉職,兇嫌奪走警察配槍、子彈、彈匣逃逸,途中偷竊另一輛機車並搶劫便利商店。 多起襲擊警察之案件,讓「警械使用」的討論熱度,再度浮上檯面成為話題。立法院會日前三讀通過「警械使用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修正案之內容包含:放寬警械使用範圍,另明定四種警員得使用槍械逕行射擊的情境等。警械使用之問題在實務運作與學說討論上亦是長年爭論不休,究竟如何在保障員警維護治安時使用警械的正當性與正當防衛、損害賠償等法律議題間取得平衡,有賴立法者與第一線警員持續溝通對話。

焦點檢視

一、 「警械使用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內容

(一)員警遇緊急狀況時,可彈性運用警械以外物品(修正條文第1、4條) 修正明定警察為達成任務,於緊急情況時,可以使用警械以外的各種物品,彈性靈活運用,以符合勤務現場實際需要。
員警執勤時,為保障自身或他人生命、身體的危急情形,可不經鳴槍警告,使用槍械逕行射擊,使員警用槍不再遲疑,足以及時平息緊急狀況。
(二)增設「警械使用調查小組」(修正條文第10條之1)
由於警察執行職務使用警械是否符合法定客觀情狀、急迫要件及使用程度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等,都涉及專業領域,三讀條文增訂應由該部遴聘鑑識、法律、彈道、射擊、心理、精神醫學、行為科學等領域,或人權團體、警政團體、律師等專家學者或社會公正人士及第一線警察人員組成「警械使用調查小組」,調查警察使用警械致人死亡或重傷的爭議案件,協助釐清真相。調查小組透過本機制之運作,可蒐集累積相關案例,對於使用警械之教育訓練及倫理促進等部分,提出具體建議事項供司法警察機關參考,爰為第2項規定。
(三) 警察違反警械使用規定侵害民眾權益的賠償機制(修正條文第11條) 由國家賠償機制負擔值勤責任:現行警械使用條例第11條規定員警執行職務所生損害賠償及損失補償採定額制,無法完全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或損失,三讀條文修正針對警察違反警械使用規定侵害民眾權益的賠償,明定適用國家賠償機制,避免用槍員警直接面對訟累,也保障民眾權益。

二、學說見解

(一)學說上有從警察職權行使的角度切入
1.警察依法行使職權時,如警職法第6條的身分查證或第8條的攔停酒測,按照規定採取相關的措施,當事人如果忍受其指令,則警察已完成職權的行使,職權既已完成,自然無需動用警械,故沒有警械使用的可能性;反之,倘若當事人不願忍受或抗拒警察的職權行使,此時警察職權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為了完成職權的行使,得使用行政強制的手段,如警職法第7條第2項有關非遇抵抗不得使用強制力的規定。
2.警察任務的達成,端賴警察職權與警察強制不同階段的作用,之所以動用警察強制,係以警察職權未完成為前提,必也職權無法完成時,方得動用強制手段,倘若職權已行使,例如當事人已依通知到場(警職法第14條),自無使用強制手段使其到場的必要性,警察職權與警察強制因而具有先後不同的順序,前後層次分明,彼此之間既不可混淆。
(二)學說上亦有參考德國法制,將警械使用定義為「即時強制」,要件有三:
1.行政機關(警方)在其職權範圍內無須先作成行政處分(ohne vorausgehenden Verwaltungsakt im Rahmen ihrer Befugnisse)
警察具有作成該行政處分的權限、執行行政處分的對象清楚可辨,且內容是可執行的,惟實際上該行政處分並未作成,僅僅假設其已作成,故稱之為「擬制基礎處分」。
2.須為防止當前危害(Abwehr einer gegenwärtigen Gefahr)
危害防止的「危害」,依時間的逼近與法益的分量作為判斷標準,而有不同的分類,一般而言,該兩種不同的判準各自派生出不同的危害概念,惟有當前危害結合時間的急迫性與法益損害的嚴重性,屬危害論中最強烈等級的危害,亦即,單單具體危害(konkrete Ge-fahr)尚不足以發動即時強制,如行駛中的車輛因打瞌睡而忽快忽慢且偏離車道。
3.須有立即執行的必要(Notwendigkeit des sofortigen Vollzuges) 所稱立即執行的必要,意指無法依照正常的延伸程序加以執行,申言之,正是因為倘若依照延伸程序,勢必妨礙危害防止的效果、或極可能造成本質上的阻礙時,才有立即執行的必要性。




法領域: 刑法、警械使用條例




延伸閱讀 

相關書籍 more
【最新圖書介紹】

實務講座 more


 看更多2022年時事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