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2/05/27
自2020年初COVID-19大流行以來,全球已超過5億多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600萬,康復者中超過8,000萬人出現會持續有長期的症狀「長新冠」(long COVID)。最近一個月以來,Omicron病毒已在台灣造成爆
2022/05/23
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於臨終時是否要採取醫療措施來延緩生命持續,需要病人個人依據自己的意願作出謹慎的決定。在沒有能力表達意願時,其真實想法也希望能被他人知曉並獲得尊重,這即是病人自主在醫療中的具體體現。為了更完善地保護病
2022/05/18
國訴訟改革中對於醫療不當(medical malpractice)這個議題的興趣一直是居高不下,其焦點主要是在程序上的探討。其歷史沿革進展有兩大階段:一是1970年代著重在侵權法改革,其次是1980年代則開始轉向訴訟外處
2022/05/18
本書「下世代醫療的法制新視野」展現科法所充沛之研究能量,蒐羅近期有關下世代醫療重要法制議題,如COVID-19對全球公衛治理、疫苗和藥品審查機制、專利權行使帶來的衝擊;生醫資料之利用與個人隱私的權衡;遠距醫療和再生醫療、
2022/05/16
「銅如鏡,可正衣冠;歷史如鏡,可知興衰;人如鏡,可知得失。」在醫病關係日趨緊張的現代,反思5000年來中國醫病相處之道越發必要。醫者如履薄冰,患者則舉步維艱,究竟哪些因素才是醫師和患者溝通之間的屏障,就讓我們通過探究古今
2022/05/11
在關懷醫事人員的努力過程中,發現造成醫事人員不安與壓力感最為重要與急迫而幾乎無法等待的兩個議題分別是「心力交瘁」與「奧客」(另文探討)。而關懷小組在原先醫療糾紛處理法草案設計,是針對發生醫療爭議的病人及家屬(病方),至於
2022/05/09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和科技發展不斷地提高,患者對醫療品質和服務的要求也不斷地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在得到有效治療的同時,能夠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患者對於疾病治療的期望值亦與日俱增,一旦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便會使患者
2022/05/04
國家增加照顧民眾的需求是值得稱許的好事,然尋求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努力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其所帶來醫護人員心力交瘁的後遺症,娑無思慮周詳可能會造成與努力的方向反其道而行。美國經驗,在臺灣醫療改革聲浪中,值得我們學習省思。
2022/04/11
長久以來,醫生以「視病如親」的心態懸壺濟世,而病人也常以「華陀再世」、「仁心仁術」的感恩心情回報,醫病關係極為融洽。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令人稱道的醫病關係已經日趨淡薄,更有甚者,醫病雙方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伴隨
2022/03/01
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有望對醫學實踐及醫療保健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當具有充分證據以佐證其醫療用途的實例僅僅是屈指可數時,肆意炒作與博人眼球的聳動標題空前盛況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也越來越多相關著作以學術文章、醫療政策報告、


月旦品評家

月旦品評家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