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鴻昇
摘要
健保IC卡在臺灣已全面普及,自2014年開始更結合雲端健康存摺系統,方便民眾查詢使用個人醫療資料。觀察德國電子健保卡改革軌跡可發現與臺灣具高度相似性,惟在建置時程上較為緩慢。
壹、新聞摘要
德國健保新式健保卡改革方案在一連串來自資料保護及技術安全層面的疑慮下,原先已瀕臨胎死腹中,而在2018年5月底一場由聯邦健康部長(Gesundheitsminister)、數位部長(Digitalministerin)及聯邦醫學協會主席(Präsident derBundesärztekammer)組成的內閣會議確認健保卡改革方案將重啟。其中很大原因是來自行動載具結合「健康Apps」平臺(Gesundheits-Apps)的技術開發,使得電子健保卡的地位在將來有被取代的可能。以下即簡要介紹德國電子健保卡之沿革、最新的改革方案及預期成果,最後結合臺灣健保IC卡之實施經驗進行對照。
貳、德國電子健保卡之變革
德國國會於2015年12月通過「加強健保電子資料流通與使用法」(Gesetz für sichere digitale Kommunikation undAnwendungen im Gesundheitswesen sowie zur Änderung weiterer Gesetze),修正社會法典第五編健康保險中關於醫療電子資料使用的相關規定,旨在立於促進醫療資料使用及當事人個資保護的基礎上,增加當事人對其自身醫療性資料之自主控制,透過通訊技術基礎設施(Telematik-Infrastruktur),大幅擴張醫療資料電子化使用及流通的可能性,以達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之目的。其中,電子健保卡的使用範圍預計將大幅擴張。於此次修法前特別要求病患的資料保護及資訊安全應受到重視。基此,德國聯邦健康部(Gesundheitsministerium)亦一再強調,病患具敏感性的醫療資料應受到嚴格的資料保護規範,作為資料主體之病患有權決定哪些資料得被儲存,以及何人有權取得此類資料,並得隨時請求刪除該資料。由於醫師及牙醫師為依法得有權使用該資料之人,所有健保卡儲存的資料皆須在雙重加密保障(doppelten Schlüssel)下始得使用,亦即醫事從業人員必須出示從業執照(Heilberufe-Ausweis),而病患本人應出示電子健保卡並輸入PIN碼後,特定資料才能為第三人取得。
該次改革特別值得矚目的是以下兩者:一、透過電子健保卡作為媒介,將電子病歷資料開放病患知悉查詢;二、開放病患建立「自身健康紀錄專區」。基於病患的資訊自決使用控制是核心目標,病患得決定其電子健保卡內儲存哪些醫療資料及何人得有權取得,自身並得隨時查詢使用,如病患有權將健保卡所儲存之資料納入其「自身健康紀錄專區」。在此專區內,病患甚至得製作與自身健康有關之資料,如病患健康日記(Patiententagebuch),其中包含血糖測試紀錄(Blutzuckermessungen)及運動健身可攜式手表內之身體素質資料(Daten von wearables und Fitnessarmbändern),如心跳、脈搏速度等。......(閱讀全文請參考月旦醫事法報告或月旦知識庫)
§全文刊登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25期:基因檢測的知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