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醫事法報告 201905 (31期)

201905 (31期)

201905 (31期) 企劃導讀

人生走到白髮時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臺灣已於2017∼2018年間正式邁入世界衛生組織所稱之「高齡社會」,到2025年將會成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20%的「超高齡社會」,在此同時的未來6年裡,失能與失智者也將從2015年每日增加約60位提升至2021年的85位。綜合數據觀察,國民平均壽命雖然增加,但高齡者的身體機能卻逐漸衰退,對於環境的耐受能力與生活自理的程度亦受影響,如何在高齡社會已然到來的今日,於生命最後的這段時光裡妥適地逐一安排各個環節,是每一位國民得以安養天年並走向善終的關鍵。本期企劃將深入探討高齡社會下,國人生活中各面向的新興議題,包含高齡病患的在宅醫療、高齡工作者的勞動權益保障、成年意定監護、生前契約與安樂死等,期能作為高齡社會的銀髮族生活指南。

在宅醫療之目的,在於提供高齡患者得於其日常生活場域,安心地依自己希望的方式,在享受醫療支援的同時,仍可維繫與社會之連結。然而,在宅醫療之醫療環境不如醫療機構,醫療團隊注意義務之是否減免?醫療法第82條第4項是否適用?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與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三榮律師於〈在宅醫療的法律面觀察〉一文中,首先借鑑日本經驗,說明在宅醫療之推動有賴法律之明文規範與照護系統的整合,其後再逐一說明在宅醫療之契約面疑義與對個人資料之保護。最後,該文認為在宅醫療相較於傳統之醫療模式,更能在醫病間建立穩固、熟習之信賴關係,從而適合由在宅醫所經營之診所,作為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協助患者理解、檢討及選擇是否簽立預立醫療決定。

臺灣已面臨雙重人口海嘯(少子化及高齡化)夾擊,如何因應高齡化社會中勞動人口之中高齡化趨勢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必將繫於國家社會的重大政策決定。「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法」的立法即是為了協助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繼續就業或再就業,以及因應企業經營所需人力。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劉梅君教授於〈銀髮世代的勞動挑戰─兼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法〉一文中,檢視並及回顧臺灣中高齡及高齡者的低勞動參與率之相關統計、文獻及阻礙因素。雖然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法草案在這三部分也都有著力,但多流於道德宣示,或過度依賴津貼及補助,而未能切中銀髮群族繼續就業及再就業的問題癥結,亦未能深入掌握企業在運用銀髮勞動人力時更迫切待解的挑戰。

日本早於2005年即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高齡社會,高齡者在交易、締約、財產的處理或照護服務之使用上,由於判斷能力的欠缺或不足,常有被詐欺、脅迫締結契約,或遭受虐待、財產被侵占等的情形。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吳秀玲委員於〈日本成年後見制度及其困境對臺灣之啟示〉一文中,介紹日本為滿足民眾長期照顧之需求,保障失智症、知能及精神障礙者等之權益,制定介護保險法並修正民法成年後見(成年監護)等制度,並從此法檢討臺灣現行法律對高齡者之保護之不足,尤其沒有「意定監護」,且宣告監護時,剝奪受監護者之行為能力,乃明顯牴觸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老的終點是生命結束,我們要的是「善終」。在走到生命的終點時,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家人的問題,所以善終是個大問題,也是一個難題。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內科暨高齡醫學科陳英仁主任於本期企劃的「後記」指出在國家政策及醫療體系上,要有全人照顧的理念,即五全精神「全人丶全程丶全家丶全團隊丶全社會」。陳主任指出,當走到白髮時,老的境界代表的是完整的生命體,是愛的永遠延續。

數位整合服務
產品服務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號7樓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