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會計財稅網
首頁學人專訪鄭丁旺校長會計不只是會計,創造你的附加價值

會計不只是會計,創造你的附加價值

文章發表: 2020/01/09

鄭丁旺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特聘講座教授、中華無形資產鑑價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

在那個海外充滿機會的年代,多數人選擇留在國外,臺灣第一位留美返國的會計學博士鄭丁旺卻因為當時政治大學校長李元簇的一封親筆信,決定回到臺灣,希望能夠引領臺灣的會計教育走到一個全新的境界。30多年過去了,鄭丁旺帶給會計人的,經常不只是新,而且是最新的觀念與準則,因此,他在會計學界被尊稱為「鄭校長」,每一個會計人的書架上總有一本鄭丁旺的會計學。

誰說會計就是記帳的?

鄭校長以為,會計人應該要堅守職業道德並培養自身專業能力,才有辦法在未來站穩腳步。因為AI的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空前的機會與挑戰,會計工作甚至被頻頻點名,將是下一個即將消失的工作。對於這樣的說法,鄭校長表示不以為然,他認為例行性的記帳工作並不能稱為會計,會計的定位應該是在會計資訊的蒐集、產生、運用與判斷等這些較高層次的部分,舉例來說,現在的會計工作大多是等所有交易發生後,透過系統來進行傳票整理和記帳的工作,屬於企業流程的最後方。但將來的會計應該是跑在企業流程的最前線,也就是業務人員在與客戶洽談前,可先透過會計提供的訂單成本資訊,推算訂單的最低價格底線,藉此比較客戶所開出的價格,決定是否接受訂單;在接受訂單之後,可預估該筆訂單的邊際貢獻,計算承接訂單後對公司利潤的影響。換句話說,交易核准是取決於會計所提供的資訊。會計人的價值是將擁有的資料透過分析,幫助前臺、後臺及主管做出最適決策。隨著IT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產生了業財(業務財務)融合的現象,會計人員逐漸由後台走到前台。

會計也算窮忙行業?

既然會計不是我們以為的會計,會計人該如何自我學習與成長呢?在臺灣,普遍認為唸會計是很辛苦的,而這樣的刻板印象主要來自於會計系的出路不多,工作非常辛苦,待遇也不高。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鄭校長認為,目前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多少印證了這種刻版印象。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是會計系畢業的學生最嚮往的工作,可是前兩年的離職率卻幾乎高達一半,許多父母都會心疼子女往往加班到半夜才能回家。於是撐不到兩年就離職了。當有經驗的人走了一半,留下來的人必須把工作接下來,工作量就增加了一倍,因為新來的人又要從頭教起。這就成了惡性循環。

個人如此,組織又如何呢?鄭校長說,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也很辛苦。企業常把會計師的財務簽證視為必要之惡,經常抱怨會計準則規定過於複雜。在早期政府並沒有強制簽證的規定,企業沒有會計師專業服務的需求,因而使得會計師業務的經營不易。後來,政府規定上市公司必須要有會計師財務簽證,且稅務申報也必須經過會計師簽證才能享有稅務優惠,這才使得會計師行業比較正常發展。

有人說,強制簽證的規範徒增企業的負擔,對大眾不見得真有幫助,鄭校長則認為這樣的作為能夠健全證券發行市場制度,增加會計專業的業務量,提高社會整體的福利。儘管上市、櫃公司必須做財務簽證,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審計業務亦已飽和,看到現在會計師事務所間為了爭取客戶,不停地削價競爭,而公司也會每隔三、四年就重新招標一次,把簽證公費壓下來,更增加會計師事務所經營的困難。鄭校長不禁擔憂事務所對客戶會計品質的篩選。他直言,目前許多會計師事務所經營管理顧問業務,包括CSR、公司治理、公司永續經營、碳排放交易、氣候變遷等來增加收入,主要是因為純粹的審計和稅務規劃已經走到了盡頭。

危機也是轉機

這樣的困境,對於會計人,或許可稱得上翻轉的絕佳契機。

會計資訊應提升附加價值改善公費環境

鄭校長認為會計人員應該要「堅守職業道德」並「培養自身專業能力」,這也是專門職業人員存在和受人尊敬的兩大支柱。然而,這些價值在臺灣已經被定位,被視為理所當然,企業不會因為你在這兩個領域精進而願意多支付公費。

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該要再另闢一條路來增加服務的效率和附加價值。就增加服務效率來說,例如採用大數據分析來做查核工作,從What and where could go wrong轉變為What and where have gone wrong,直接聚焦已發生的異常和風險,而不是去推測哪裡最可能發生風險。就增加附加價值來說,就是提供上面所列的管理顧問業務。因此,審計人員的養成應培養多面向的專業知識,這些管理顧問的業務收入比重將越來越增加。

政府政策應協助健全專門職業環境

一般而言,專門職業的發展,政府的協助和推動極具關鍵。今天若不是政府規定上市、櫃公司強制要請會計師做財務簽證,不一定全部1,600多家上市、櫃公司都會委請會計師簽證。而強制簽證對證券市場健全發展的助益是無庸置疑的。同樣的,對於企業健全發展、善用社會資源、履行社會責任有幫助的社會政策,諸如公司治理的強化、CSR及永續經營的重視等,政府如更強力的引導,並讓會計師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對會計師專業的發展和整體社會福利的提升都會有所助益。

大數據分析技巧與管理會計之結合

近年來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多。大數據有四個重要的特性:1.Volume:巨量,據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產生的數據將達44兆gigabytes。2.Variety:多樣性,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結構。3.Velocity:數據產生和淘汰的速度都非常快。Google每一秒鐘就增加40,000筆搜尋和紀錄。4.Value:大部分的數據其價值密度都很低。

使用大數據必須通過技術可行性和財務可行性。從數據中萃取有用的資訊有賴於會計人員的分析能力和IT技術。所萃取的資訊其價值必須高於萃取成本。在管理會計上,大數據至少可以有三種功能:1.利用大數據將市場做微量區隔(micro-segmentation),在小區隔內的客戶其同質性很高,可以提供更客製化的產品或服務,從而提高價值。2.評估客戶的消費型態和趨勢,藉由改變客戶的嗜好以開發新的市場。3.辨識最佳商業模式以強化經營效率及效果。

大數據的廣為使用使會計人員更貼近業務,也使會計人員從後台走到前台。

對《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的期許與建議

許多契機往往需要跨越領域的侷限,才能發現及正視自己的不足。鄭校長感受到我們既不想高調談學術,更沒想把會計個案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鄭校長期許《月旦會計實務研究》能夠震聾發聵,針對覆審定案的會計師懲戒案例,進行介紹與評析,了解個案被懲戒的原因。被懲戒的原因,一般多為違反商業會計法、審計準則公報及證券交易法。鄭校長回憶自己在擔任會計師懲戒覆審委員時,經常發現許多曾在法界服務的懲戒委員對於會計師責任的歸屬較為嚴苛,再加上初審的裁決,覆審大多不會推翻,因此以法的觀點、職業道德的觀點乃至於查核準則的觀點來探討這些個案,期能給予會計師相當實務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轍,同時也能提供對於懲戒案例另一個角度的反思。

會計準則的制定,背後都有其理論依據,《月旦會計實務研究》如能對各號會計準則公報的制定,探討其背後的理論基礎,讓會計人員及企業相關人員不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則對會計準則的接受度及財報品質的提升當有助益。例如2018年將實施新的租賃會計準則,規定一年以上的租賃都要資本化,鄭校長認為這當中有非常多可以探討的主題,包括租賃契約需於契約開始時,認列相關資產與負債,但其他的雙務契約,如訂貨或銷貨的買賣契約,則不需在簽約時入帳?又如人力資源的僱傭契約,為何不能如同租賃資產,將人力資源效益估算為人力資產予以入帳?《月旦會計實務研究》如能將一些精彩的爭點揭露出來,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鄭校長認為《月旦會計實務研究》要做到對人與企業都有用。他說,要對會計人有用,所以需先分析哪些人會用到會計或會計跨領域的法律或與會計相關的審計及IT等,並報導出來,會計人對於未來真正實務的演變才能有一個完整輪廓的了解,得到進修的機會。而要對企業有用,需先理解企業所面臨的會計問題,進而幫助他們解決,所以管理會計面的著墨會比較多,如報導財務共享是怎麼做的?許多集團企業控股的、外圍的,能不能納入財務共享的運作?或是報導企業實際如何應用大數據,會計人員如何將管理會計與大數據串連起來?這些串連的結果對會計人員會在企業中的地位有何影響?又或是報導平衡計分卡與大數據如何整合?這些都會是很實用的議題。

月旦會計實務研究》更應關注會計人需要的議題。在議題的選擇上,鄭校長以氣候變遷和碳排放等環保主題為例,他說這些議題已經討論很久,但多數人不認為和自己有關,有興趣的人不多,使得許多文章發表後沒有太大的迴響,無法發揮效果,因此怎麼寫才具有說服力,是知識傳播能否發揮影響力的關鍵。

最後,鄭校長貼心地提醒我們,臺灣有很多企業臥虎藏龍,這些公司都擁有先進的技術,在管控成本方面也做得非常好,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素材。他建議《月旦會計實務研究》能夠不定期地推出管理會計單元,報導這些公司在經營成本或成本控制等管理會計技術的成功,這將會是讓人非常期待的。為因應綠色會計的前瞻性,鄭校長建議《月旦會計實務研究》可以試著報導台達電的個案,以台達電實際節能的作為和會計資訊系統做結合。

臺灣會計學之父,以謙謙風範娓娓述說他對會計學未來的發展、AI時代會計人的價值、對於《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的期許,承載了這樣的好意,我們會戰戰兢兢地踏出每一步,一步一步都更接近會計人的想望。

全文刊登於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期: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翻開稅法新扉頁  訂閱優惠

 

關鍵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