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臺灣再生能源的現況
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雖於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與限制。根據台電公司(2024)統計,截至2023年底,臺灣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達17,956千瓩,其中太陽光電占最大比例,約為12,418千瓩,而風力發電達2,678千瓩,水力發電則維持在2,104千瓩。除此之外,地熱、生質能及廢棄物發電雖然目前占比相對較低,但在政府政策推動與技術進步的支持下,亦逐步發展。然而,儘管裝置容量持續提升,再生能源在臺灣整體發電結構中的占比仍然有限,2023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約為268.7億度電,主要由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貢獻七成以上。
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不穩定性是其發展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重要挑戰,特別是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氣候條件變化大,影響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穩定性。此外,臺灣的電網調度與儲能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進一步限制了再生能源的併網比例。另一方面,臺灣的土地資源有限,適合設置大規模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設施的空間有限,這使得再生能源的發展受到環境影響評估與地方政府政策的約束。例如,許多離岸風電計畫因漁業權、環評等問題延遲,導致建置進度未能如期達成。此外,雖然地熱發電具有穩定發電的特性,但受限於地質條件與技術開發成本,短期內仍難以成為主要的電力來源。
在電價與成本方面,臺灣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仍較傳統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為高,根據RE100臺灣2024報告,臺灣的再生電力供應量不足,且價格缺乏競爭力(陳儷方,2024)。太陽能發電成本約在每度電2.5~3元之間,而離岸風電初期建置成本更高,每度電超過5元,雖然隨著技術發展與規模經濟的實現,預計成本將逐步下降,但短期內仍難與化石燃料發電相比。政府透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推動綠電交易機制,鼓勵企業採購綠電,以提高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然而,如何降低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並確保供電穩定性,仍是臺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課題。整體而言,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諸多挑戰尚待解決。未來,除了持續擴大太陽能與風電的裝置容量外,還必須強化儲能技術、優化電網調度、改善法規環境,並透過市場機制提高綠電交易的靈活性。政府應加速政策執行,促進公私協力合作,以確保臺灣能源轉型的穩定推進,進而實現綠色能源永續發展的目標。
貳、國際政策ESG及碳稅影響
近年來,國際間對於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議題的重視日益增加,企業被要求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亦需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ESG評估已成為投資者衡量企業可持續性與長期價值的重要指標。同時,為了應對氣候變遷,各國政府紛紛採取碳定價機制,如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以促使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政策的推行對全球企業運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ESG政策的推動使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方面面臨更高的要求。投資者越來越關注企業在這些領域的表現,將其視為評估企業風險與潛在回報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需積極採取措施,確保其運營符合ESG標準,以維持投資者信心與市場競爭力。
在碳定價方面,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是目前國際上常見的兩種機制。碳稅是對每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徵收固定費用,旨在透過提高排放成本,激勵企業減少排放。而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則設定總排放量上限,企業可在此上限內交易排放配額,透過市場機制達到減排目標。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64項碳定價機制正在實行,涵蓋約21.5%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林妤柔,2022)。這些政策對企業的影響深遠。首先,碳定價機制提高了高排放企業的運營成本,迫使其尋求更清潔的生產方式或技術,以降低排放並減少稅負。其次,未來可能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對進口產品徵收碳稅,這對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可能面臨產品競爭力下降的風險。以臺灣為例,若未來歐盟實施CBAM,臺灣的鋼鐵、石化等高碳排放產業將額外承受高額的碳成本負擔。
因此,企業需積極因應這些政策變化,採取有效的減碳策略,並提升ESG表現。這不僅有助於降低政策帶來的風險,亦能提升企業形象,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同時,政府也應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協助企業順利轉型,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核能科技進步、減少汙染問題
過去,人們對核能最大的疑慮之一就是高放射性的核廢料,不僅難以處理,還需要長達數萬年的安全儲存。但現在,核能技術的進步讓減少核廢料汙染的問題有了新的解方,讓核能有機會成為更乾淨、安全的發電方式。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發展新一代的核能技術,希望提升燃料利用率,並減少高放射性廢料。例如,快中子反應爐和熔鹽反應爐這些新型核電技術,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燃料,不僅能夠降低核廢料的產生量,還能將過去的核廢料重新燃燒,進一步減少環境影響。這些技術不但比傳統核能更安全,也讓核電的可持續性更高。
除了改進現有的核分裂技術,科學家們也在努力發展核融合技術。與現在的核能不同,核融合不會產生高放射性的核廢料,也沒有核災的風險。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ITER)計畫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讓核融合成為可行的能源選項。如果核融合技術成功,將為全球提供幾乎無限的乾淨能源,並澈底解決核廢料問題......(閱讀全文請參考月旦會計實務研究或月旦知識庫)
全文刊登於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89期:遺贈稅法大變革──遺產稅違憲判決影響 訂閱優惠